● 摘要
摘? 要
研究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积极情绪、道德、乐观以及与环境保持整体和谐等等。这些心理学思想既与其它心理学思想互相契合,也体现了养生学说与心理学说、文化思想的相辅相成,这些内在包含的学说、思想也与当代社会倡导的和谐思想是一致的,《内经》所体现出的是一种传统式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内经》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探索,以期以此对创建当代社会和谐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
研究方法:
①文献整理法? 以发掘古籍《内经》中所包含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与《内经》和积极心理学相关的文献来整理资料。②纵横比较法? 纵向比较了国内对《内经》的已有研究,横向将国际和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各种观点、成就加以描述和比较,希望能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该研究问题,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③枚举法。从积极情绪、道德思想、积极人格思想以及和谐的思想等方面举例,以说明《内经》确有积极心理学思想。
研究观点: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观察《内经》,认为其基本上反映了人类三方面积极品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思想以及和谐的思想。
第一,《内经》认为积极情绪是健康核心的思想。《内经》强调“以恬愉为务”,重视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并认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是实现“恬愉为务”的重要原则。《内经》认为情志是人们在生活中情感情绪活动的正常反映,但又在持续或过激的情况下成为致病因素之一,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当某种情绪过激影响健康时,可依据“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实践方法调整。
第二,《内经》强调积极的人格特质:“乐观”,其主要表现有:(1)苦为乐,是意志乐观的表现。《内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指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关控制和适应的能力,是说志意的功能可以统御精神,以调和喜怒情绪等。(2)常知足。“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在这里《内经》想告诉我们的就是:知足,对现有的生活的适应和满足,满足当前的食与服,适应其民俗,地位高低不相羡慕贬低,这种生活才是最本真的。
第三,《内经》强调个体必须与自然与社会保持和谐统一。《内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所谓“德”义为顺从自然、社会和人类规律。提出上古圣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内经》对社会环境与心理之间的关系阐述,反映出养生养心还需与社会现实协调一致、保持和谐的思想。
《内经》中积极心理学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内经》吸收了儒家内乐忘忧、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成就了乐观人格、道德为上、和谐中庸的思想及积极的社会心理思想,也受纳道家“不为物累”之思想成就其“精神内守”的积极心理思想。
《内经》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相比较,所强调的积极情绪较为单一,仅“恬愉”一种,且对积极情绪的界定源自其价值功能;认为遵从“顺其自然、清心寡欲”的基本原则可获得“恬愉”,反映出古人在追求积极情绪体验的同时重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智慧;《内经》对积极人格的探索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内容和角度较为单一;与当代积极心理学对自然环境地忽视相比,《内经》主张从整体观的立场去看待生命过程的一切现象,认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有助健康。
结论:
1、《内经》蕴含情绪调节的积极健康心理思想。《内经》强调“以恬愉为务”,认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是实现“恬愉”的重要原则;认为情志在持续或过激的情况下可成为致病因素之一,可使用“情志相胜”的实践方法调整。
2、《内经》强调积极人格特质对人的积极作用。《内经》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认为保持乐观的精神可使活力充沛、气血通畅,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苦为乐”和“常知足”是乐观的表现。
3、《内经》强调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积极心理思想。《内经》指出,个体与自然、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的关系,能够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强健的体魄,成为一个拥有完满人生的人,用“道德”意指顺从自然社会和人类规律,并强调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