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二、简答题
2.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他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
(1)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 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一是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如爱的价值,或更为具体的如拥抱与吻的价值,几乎全部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二是维度为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社会赞许。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酬赏大于成本)与不利(酬赏小于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一付出的成本。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①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②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支之一的公平理论便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该理论有三个假设:一是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二是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三是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有用的是在协商方面。
3. 请举出一些事例,说明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态度(attitude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例如,在观看我们所在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两校队足球赛时,总感觉其他大学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要多,这就是维护自己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例如,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许多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于是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最终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对工作若感到比较满意,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则一般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
4. 过度理由效应为什么可以有效地引发人们的行为变化?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心理作用?
【答案】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根据认识不协调理论,如果人们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则人们对于行为与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
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増加另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用原有的内在理由。如果外在理由不复存在,则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从而倾向于终止这种行为。这就是过度理由效
应。
5. 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増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要想赢得别人需要,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②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
6. 当一个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发生疾病?
【答案】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
①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②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③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
7.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