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我国数字信息技术日臻成熟,新媒体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活跃的受众群体之一,深受新媒体的影响。高校教育者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新媒体阵地,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仍然是主渠道,难免受到大学生的心理排斥。相比较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满足大学生要求平等的心理需求,取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将隐性教育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学术界将两者的结合界定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新媒体,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新媒体和隐性教育的独特优势,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间,探索新的途径。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标及内容,并对前人研究成果分类进行了简单概括。第二章首先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界定新媒体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总结新媒体本身的本质特征和新媒体环境具有的特点,介绍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这三种新媒体类型。接着根据隐性教育的特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突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正反两面影响。第三章总结新媒体发展态势,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媒体阵地的趋势,提出应用新媒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两个角度分析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第一,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角度,提出新媒体提供和传播信息具有隐蔽性、协调行为具有引导性、满足消遣具有目的性,确定新媒体的隐性教育功能,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和过程确定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第二,从载体角度,证明新媒体具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备的四个条件,并且新媒体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个性化和广泛性等特征,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灵活性、自主性和渗透性又存在内在统一性,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大大增强其实效性。第四章说明应用新媒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潜在性、动态性、多样性、选择性和平等性原则,从类型角度展开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具体途径和保障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