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价格领导制

【答案】价格领导制是指由一个行业中被公认为行业领导的大企业不定期地宣布价格变动,其他公司随之效仿,由此达到统一高价和共同获得高额利润的目的。默契的联合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照不宣的协同行动来提高和统一价格以垄断市场。这是一个行业的若干大公司能够实行统一的垄断价格而又不至于触犯刑律的最好力一法,其主要形式是价格领导制。在部门中取得支配性地位的最大公司会自然取得价格领导地位; 而在寡头垄断部门有时则是几个主要企业交替充当价格领导。

2. 剩余价值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当资本家把劳动日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时间以上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乘」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3.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答案】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指社会生产按其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的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个部类。前者义称“第一部类”,后者又称“第二部类”。为了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揭不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即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进入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和进入消费领域的消费资料。与此相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生产。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并实现平衡,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根本条件。

4.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答案】(1)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工人得到货币工资

后,要用它去购买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

(2)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由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必然要影响同量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可见,货币工资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收益和实际生活状况,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消费品价格稳定、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越高。反之,由于消费品价格卜涨,即使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有所增长,实际工资也会下降。因此,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会造成名义下资和实际下资的不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总有一些差距,名义工资不能准确反映和说明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

5.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指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逐步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涨,企业规模扩大或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乘」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6. 潜在的过剩人口

【答案】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之所以是潜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随着资本积累从而资本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求就会绝对减少,但是,由于在农村中许多农业劳动者占有一部分土地,形式上没有失业,因而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不像城市过剩人口那样表现得明显。但靠那一小块土地难以维持生活,他们时刻等待补充城市工人或农业工人的队伍。

7. 垄断资本

【答案】垄断资本是指垄断某些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与销售,通过限制产量和制定高价来获取高额利润的资本。垄断资本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最后30年,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垄断资本逐步形成。它首先在重工业部门中成长起来,随后遍及其他工业部门以及银行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所有经济

部门,成为支配经济生活的力量。在垄断资本发展的高级阶段,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互联合与渗透,形成一种新型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垄断资本掌握国内经济命脉,控制各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8. 经济计划化

【答案】经济计划化是指通过计划来组织和协调社会生产,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经济计划化是适应这种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经济调节形式。其基本形式是由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主要通过指导性计划指标来促进计划的实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预测; 二是制定计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及主要的相关具体目标:三是制定和实施实现计划目标的政策措施。

9. 剩余劳动

【答案】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是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当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出现剩余劳动。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剩余劳动,这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物质基础。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体现了各种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答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都是来源于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在资本主义扩人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再生产着。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二、简答题

11.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自然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展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今某些经济落后的地方,还存在自然经济的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