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外国哲学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2.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3.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4.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
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二、简答题
5.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6. 如何理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答案】(1)知识具有实用性
培根反对当时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方法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方式,并认为该求知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实用性。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培根在其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一指导原则。他希望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对知识力量的开拓和推崇,来达到振兴科学、促进生产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2)知识对自然界的作用
①利用知识来认识和命令自然
培根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自然界,知识的内容就是对自然界的反映。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继而我们就可以改变它、命令它,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同时,他还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威力,指出,人的力量正是人的理性力量,人正是依靠理性、智慧去寻找自然界的原因和奥秘,才使自己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进而能够认识和命令自然。
②利用知识来改造自然
培根指出,“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条道路就是坚定小移地运用一切能够用以认识自然的手段,去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知,并用这种真知武装人,使人的力量日益强大,以便改造自然。所有这一切活动,必须在培根所说的“自然哲学”的指导下进行。
③利用知识来揭示自然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实践。
培根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实验和归纳,就能发现自然的规律。他说:“在哲学里面,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培根进行的全部哲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自然的规律,并在规律性知识的指导下,去探求适应于具体科学创造活动的具体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发展生产,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7. 简述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上升之路的观点。
【答案】普罗提诺认为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只有回到太一才能得到解脱。灵魂摆脱肉体的唯一途径是人的灵魂朝向本休或神的上升活动,这具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价值。
(1)灵魂上升的原因
普罗提诺说:“灵魂很自然地对神有一种爱,以一个处女对她的高贵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可是当她委身于创造时,她在婚姻中受骗了,于是她把以前的爱转换成尘世的爱,失去了她的父亲,变得放荡起来。一直要等到她重新开始仄恶尘世的放荡,她才再次纯洁起来,回到她父亲那里,才一切都好起来。”
(2)灵魂上升的途径
①通过德性的修养,净化灵魂;
②经过对神的沉思,最后达到观照神的最高境界。
(3)观照
观照能够使人达到迷狂境界,而迷狂是灵魂出窍、舍弃躯体与至善的太一合一的不可名状、无与伦比的神秘状态,它是比幸福更强烈、更充实的生命体验。普罗提诺认为观照是只见光线,不见对象的。换言之,一切可视对象都被融汇在光线之中,即便是神的形象也不会出现,否则将不会有神人合一的境界。
8. 简述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答案】(1)康德对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的分类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他把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分为: ①物理学一神学证明,从具体经验出发,从系列的链条上升到一个外在的最高原因;
②宇宙论证明,强调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
③本体论证明,只从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基础。
(2)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康德通过指出“是者”与“存在”的两种用法来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按照本体论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