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810西方哲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苏格拉底方法
【答案】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话者进行相互质问,从而暴露出对话者的各种观点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并在反思这些不一致以及关于它们的可能答案的基础上重建这些信念。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纯粹是否定的,也不只是为了揭示他的对话者的观念混乱,它是通往一个更好观念的方法。它不同于芝诺的方法,也不同于诡辩,它们只是在形式上彼此相似。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在结束时并没有达到任何明确的结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身他应用问答法的问题都不是琐碎的,而是关涉到雅典人所据以生活的概念和原则,通过运用这一方法,苏格拉底责问他那个时代的道德。
2.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3.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答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精神的范畴形式,是自在自为的理念、无所不包的全体和无限的实在,又称“绝对真理”、“绝对精神”。它存在于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之中。绝对理念作为上帝的形而上学复本,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真理的最终实现。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能动的自我,它外化于自身又回到自身,具有内在目的和理想,是生命理念与认识理念的高度统一。绝对理念这个概念把逻辑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四者结合起来。
4. 霍布斯的物体
【答案】霍布斯的物体是指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物体可分为两类:①自然的作品; ②自然的物体和国家。霍布斯认为,只有物体的广延才是实在的性质,其他有赖于感觉的物体的可感性质都是偶性。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因而可将哲学分为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物体和公民哲学研究人工物体两个部分。
二、简答题
5. 简述斯宾诺莎的方法。
【答案】(1)方法论
①方法论是不能、也无需被证明的。
斯宾诺莎认为要证明一个方法是正确的,首先需要证明我们用以证明这个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没有止境。所以,他把方法论比作原始的工具,原始工具制造其他工具,却不需被其他工具制造。方法论告诉人们何为证明的正确途径,但方法论本身是不能、也无需被证明的。
②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
方法论是反思性的,它无法在研究内容之前或之外获得,只能在对研究内容的反思过程中获得。因此,斯宾诺莎说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方法论的反思始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的真理性无需其他观念来证明。相反,它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
(2)真观念
①真观念是方法论的前提。
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不仅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还是方法论的前提。真观念既是对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反思,又是判断这一思想内容是否为真的标准。它无需其他观念来证明其真理性,而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
②真观念是判断事物真假的唯一标准。
为了确定一个观念真假,我们只需要用一个真观念与之对北即可观念之间的比较就是反思,通过与真观念的比较,来确定这一观念的真假。斯宾诺莎肯定“真观念是真理自身的标记”,认为真观念的内容本身给予心灵以确定性。要想知道一个思想内容的真假,我们必须从真观念出发来辨其真伪。这样,我们就可以突破方法论观念的循环,从而进入对实际事物的认识。
③斯宾诺莎的真观念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关系上的。
虽然斯宾诺莎的方法是纯理智的,但他并不否认真观念与外部世界的一致。他说:“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这里的“对象”,指的是思想的外部对象。斯宾诺莎的观念与事物相符合的关系是建立在观念的顺序和事物的顺序相一致的形而上学关系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不依赖于经验所证实的观念与事物相符合的事实关系上的。
(3)正确的求知方法在于对真观念的确认。
斯宾诺莎认为正确的求知方法在于对真观念的确认,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从真观念出发,不断增加真观念的过程。他说:“正确的方法在于真观念的确认。”它包括这样一些步骤:
①确认真观念,将真观念和其余的表象区分开来。
②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这是按照真观念自身的本性进行的推论。
③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按照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斯宾诺莎认为,结果比原因更复杂,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推理。
这样,斯宾诺莎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最完满的观念开始,以最简单的定义、公理开始,推导蕴含在完满观念之中的丰富内涵; 以单一原因为推理的前提,以复杂的结果为推理的结论。这样的方
法与几何学方法不谋而合。因而,斯宾诺莎把他的书命名为《按几何顺序证明的论理学》。
6. 如何理解安瑟尔谟的“信仰,然后理解”。
【答案】安瑟尔模的“信仰,然后理解”是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1)神学家们的观点
在安瑟尔谟之前,神学家们就针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贝伦伽尔认为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而达米安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神学。
(2)安瑟尔谟的观点
安瑟尔谟首先批评了上述两种观点,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然后他又对这两种观点作了调和,提出“信仰,然后理解”,认为应当把辩证法应用到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理性小能理解的神秘领域,虽然辩证法可能得出与信仰小一致的结论,但这个时候就要“信仰,然后理解”。
总之,安瑟尔谟的主张既承认了“辩证法可以运用于神学”的主张,又维护了“哲学是神学的裨女”的观点。
7. 简述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答案】莱布尼茨为了维护天赋观念,针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对他提出了反批判。他把他和洛克的分歧归结为如下几个问题:
(1)心灵本身是否像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像一块还没有写上一个字的板。
针对这一问题,莱布尼茨不再强调天赋观念是“普遍同意”的原则或观念,而是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
①莱布尼茨认为,洛克在驳斥了某种意义上的天赋知识之后,又承认知识除了感觉的外部来源之外,还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莱布尼茨指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享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并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在我们心中的”。所以,莱布尼茨认为洛克认为的我们心中没有任何潜在的东西,甚至没有任何不为我们现实地觉察到的东西的观点是错误的,洛克没有考虑到心灵的实际活动。
②莱布尼茨认为,我们习得的习惯和对以前的记忆就不是永远为我们所明白知觉到的,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征象,说明在我们的心中有无数的知觉,但是并无察觉和反省。他还认为,细微知觉虽然是细小、混乱、杂多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他还指出,借口知觉不到而排斥它们是小合理的。
(2)是否在心灵上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而来的,还是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只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
莱布尼茨说他和柏拉图一样持后一种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感觉是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a. 莱布尼茨承认感觉对于知识的基础作用,但台认感觉是知识唯一的基础。莱布尼茨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