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810西方哲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定观念
【答案】前定观念是伊壁坞鲁及斯多亚学派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从不断重复相似的影像和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概念或心的图像,预想概念记录和分类了我们的世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如当我们听见“桌子”一词时,我们就会预想有一类这个词所指的事物。预想概念也被视为是真实的知觉陈述的标准,它们可互相联结,作为推理的基础,用来构成关于并非在经验中遭遇的事物的新概念。
2.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3. 诺斯替派
【答案】诺斯替派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的混合体系,是受诺斯替教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派别,又称灵智派。它起源于1世纪,2~3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5世纪衰落。其主要思想是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认为存在着善的精神世界和恶的物质世界,后者是由造物主创造并统治的。它着重于启示的知识在拯救中的作用,认为基督来到世上把属灵的知识给予人,从而使人从物质世界的奴役中得救。它还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善与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根本原则,肉体是邪恶的,人应该禁欲。诺斯替派的某些思想与正统基督教相冲突,使正统基督教信仰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认为是对早期教会危害极大的一个异端派别。
4.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5. 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答案】(1)基本含义
“理念”是指理智的对象,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理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存在;
②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特征
①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其而存在;
②超感性,它存在于可知领域,不能为感觉所感知,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③不变性和永恒性,它是真正知识的对象,它同于运动变化的可感对象,它是不变的、永恒的;
④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⑤客观性,“理念”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⑥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完善的“理念”,也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⑦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⑧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杂乱的,而是形成一个有等级的体系。
6. 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洛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鼻祖,其政治思想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其政治理论的代表是社会契约论,在他之前,霍布斯早已提出了有关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但霍布斯的理论带有绝对主权的烙印,洛克除去这些烙印,把它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社会契约理论。
(1)洛克对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
①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存自己,人们同意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但是这种社会契约对于被统治者极其苛刻,他们放弃了除了生命权以外的一切权利。洛克不赞同这种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②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对人的伤害是偶然的,如果社会契约所建立的政府是专制的,专制政府对人的伤害比之自然状态之下要严重的多。人的理性为何如此愚蠢,舍小害而取大害? 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失去自由权。如果人的自然本性是互相不信任,那么他们更加不会相信一个独裁的统治者会保护他们的利益。
(2)洛克的自然状态思想
洛克的自然状态不是霍布斯的那种“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 ①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自然权利指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等“天赋人权”。
②关于人们为何要舍弃惬意的自然状态而进入国家这个问题,洛克的回答是,国家是为了解
决人们的财产权纷争而建立。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尤为重要。它起源于劳动,是物化劳动铭刻在自然物上的标志,谁改动了自然事物,就拥有了占有它的权利。如果两个人对同一事物采取行动,他们都会声称对这一事物拥有财产权,这样就产生了财产权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每一个人都既是原告和法官,又是自我判决的执行人,这种状况会导致有些强者会逃脱惩罚,有些弱者被过分的惩罚,人们的财产权无法保障,甚至生命权也受到威胁。
③按照洛克对自然状态的解释,人类的自然本性不是自私和自保,而是和平与合作。冲突起源于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却缺少公共权力对财产权的判决。引起人们之间冲突的原因是轻微的、偶然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更好地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人类只有放弃各自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制定契约进入社会状态。
(3)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①洛克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主要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为避免在自然状态下的更严重的混乱和争斗,人们放弃了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大家都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指定由其代理人来专门行使这些权利。这个公共代理人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权,避免因财产权的纠纷而引起混乱和不安全。
②洛克的社会契约并不要求人们转让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而是仅仅要求转让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权。其他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都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洛克的社会契约中,统治者也是订立契约的一方,由订约人中间推选出来的,统治者受契约的制约,如果他不履行契约,人民则有权反抗、推翻他的统治。在此基础上,为了限制统治者的权力,保护人们的其他权利,洛克又提出了“三权分立”和“宗教宽容”的主张。
7. 简述柏拉图的数学型相论。
【答案】数学型相论是柏拉图不成文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亚里十多德的相关言说。
(1)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观点
①数学位于感性事物和“型相”这二者之间,数学与感性事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是永恒不变的,与“型相”的区别在于它们同一类的数目众多,而每个“型相”是单一的;
②“型相”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构成“型相”的事物就是一切存在的东西的元素;
③数目有两类要素:一和“不定之二”,即大和小。一是形式因,“不定之二”是质料因,一和“不定之二”的结合可以产生所有的数字。
(2)现代学者的相关观点
现代学者认为,“不定之二”是柏拉图的无理数的名称。柏拉图为了解释无理数的存在,提出数目由不可分割的单元和无限可分的单元构成。不可分割的单元是来自一的重复相加的自然数以及自然数构成的分数,无限可分的单元即无理数,介于两个分数之间。因此柏拉图称之为“大和小”的二元。
通过肯定无理数的合理性,柏拉图把无理数列入型相领域,这使他能把数目型相解释为几何图形。这样,数目成为有形体的型相,成为型相与感性事物之间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