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843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用线性规划分析公共政策问题?

【答案】作为规划论中最基本的内容,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1)线性规划的基本要素

①决策变量。在给定的政策问题中,要确定其值的变量,它们与问题的目标和从事的活动有关,是非负数变量。

②目标函数。是决策目标的数学描述,主要是求得目标的极值。

③约束条件。实现政策目标的客观条件和限制因素,对模型中的决策变量起约束作用,可分为资源、需求、结构、边界约束等。

(2)通过实际问题构建线性规划模型的步骤

①依据管理要求,确定决策目标和收集相关数据;

②确定要做出的决策,引入决策变量;

③确定决策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3)线性规划的求解

如何求解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其中图解法既直观又简单。由图解法可知,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可行解组成的可行区域一般是凸多边形,若存在最优解,则一定在可行域的某个顶点上得到。

2. 对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三类公共政策工具进行比较。

【答案】(1)三类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

①自愿性工具。核心特征是其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是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②混合性工具。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包括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和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

③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强制性工具包括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等。

(2)三类工具是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以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自愿性一强制性光谱上对各政策工具进行定位的工具分类,三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介入程度不同

a. 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介入程度较低;

b. 混合性工具则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介入程度中等; c. 强制性工具则完全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介入程度最高。

②个人意愿发挥作用不同

a. 自愿性工具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发挥的作用最大。

b. 混合性工具是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作用相较前者略低。

c. 强制性工具是政府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基本无发挥作用的空间,故其发挥的作用最低。

③特点不同

a. 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

b.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

c. 强制性工具具有见效快、实施便利的优点。

(3)联系

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都是在政策实现中行之有效的工具,由于三者的特点不同,所以适用的领域也不同。因此,在实践中应该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收到良好的综合效果。

3. 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公共政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

大众传媒可以将政府的政策意图自上而下地及时、迅速、广泛、有效地告知公众,同时也可以把民情民意自下而上地告知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大众传媒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双向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途径。

(2)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解释,引导和控制公众舆论的焦点和走向,使人们按照大众传媒给每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次序来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媒通过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

4. 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何种规则?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遵循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国学者卡普兰的观点

①公正无偏的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一,应持无私无偏的态度,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社会大众等,均应予以通盘谨慎的考虑。

②个人受益原则

在从事政策规划时,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解决问题,最终的受益者都必须落实到一般民众身上。

③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使社会上居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及个人,能够得到最大的照顾,享受最大的利益。

④分配普遍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即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人,而非仅仅局限于少数人。

⑤持续进行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事务的延续性,对公共事务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角度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不能使三者相互脱节,否则就不切合实际。

⑥人民自主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该政策问题是否可交由民间处理,如果民间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处理该问题,最好由他们来处理,政府既无必要也无能力包办一切公共问题。

⑦紧急处理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各项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对于较紧急的问题,应即刻加以处理解决。

(2)公共政策学者斯塔林的观点

①集中性

不能将原本稀缺的资源浪费于无优先性的项目上,而必须集中应用十策略性的项目。所谓策略性项目,是指政策规划所涉及的是关键性的、主要的及基本的因素。

②清晰性

决策目标清晰、实施步骤明确。只有决策目标清楚简明,才能得到民众的共鸣与支持; 同样,实施的步骤越明确,就越有利于规划方案的执行。

③变迁性

政策必须有足够的弹性或缓冲,以保证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整,也就是说,政策方案及规划设计应能够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快速调整,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功能的转变等。

④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