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之世界经济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 世界经济格局
【答案】世界经济格局,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
3. 特里芬两难
【答案】“特里芬两难”是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二、简答题
4. 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答案】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②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自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要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说,
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5. 什么叫做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发展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答案】(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战后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概念。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因
从深层次和根本性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具体地说:①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③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④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6. 如何评价苏联解体前历次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答案】(1)赫鲁晓夫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方面:a. 得:农业政策和体制改革方面,在1958年以前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b. 失:由于他的农业増产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并急于求成,其开垦的荒地土壤迅速退化,化肥不足,重新沦为荒地;其下放给集体农庄的农业机械,由于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不仅未能发挥效用,而且很快被报废。结果,1959年农业大减产,1963年发生了农业危机。
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a. 得:赫鲁晓夫执政后就开始酝酿改革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是步步深化;b. 失:改革滋生了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造成了经济混乱。
③政治体制改革方面:a. 得:赫鲁晓夫平反了部分过去根本不敢触及的冤假错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民理应得到的民主权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开始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政治局面,法制得到了一定加强;b. 失:分割党组织,将边疆区和州的党委会及其下属组织划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有85个边疆区和州分别成立了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在基层撤销了3000多个区党委会,由新成立的1538个集体农庄一一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所取代,这项改革搞乱了全党,使赫鲁晓夫成为众矢之的。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得:勃列日浬夫领导的经济改革对克服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提高经济工作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②失: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为追求产品销售额和利润额,忽视产品质量;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革新缓慢;基本建设投资效率低、周期长、原材料消耗高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于是,苏联从1979开始采取了进一步的改革措施。但实际上,由于旧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这些改革并未产生效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以企业为基本环节,以提高计划的效果和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为基本方向,以建立“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的经济地位问题上,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者变成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取消指令性计划;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对上级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在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上,由行政手段改为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②失:戈尔巴乔夫力图通过改革扭转勃列日浬夫后期形成的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且在1989年以后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困境之中。其主要表现在:a. 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増长;b. 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严重失调;c. 财政状况恶化;d.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论述题
7. 如何评价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得失?
【答案】(1)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转轨,在政治上和制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都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整体上看,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②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
东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通过外部私有化、内部私有化与无偿分配三种方式,改变了所有制结构,成为促进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转轨以来,私人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
③对外贸易形势喜人
东欧国家剧变前,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数额有限,而且主要在苏东国家组成的经互国之间进行,与西方国家经济来往很少。这种封闭的贸易环境,与国内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在转轨过程中,东欧各国都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在贸易体制上,下放贸易权限,取消国家对外贸易的定价权,所有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事外贸业务。在关税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④外资引进日益提高
在对外贸易开放的同时,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也在进行。在经济转轨后,东欧国家为了解决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