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Talmy关于词汇化模式的研究是他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Talmy (2000b) 把词汇化模式引入到类型学研究中,把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 (Verb-framed languages) 和卫星语素框架语言 (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 两大类,认为英语和汉语都属于S-型语言。Talmy的这一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触发了诸多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Slobin (1996, 2004, 2006) 的研究。Slobin提出了语言类型的三分法,认为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还存在均衡框架语言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s),而现代汉语正属于这类E-语言。因此,在Talmy的两分法框架下,现代汉语的类型归属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随后,Talmy在其 (2012) 的文章中反击了Slobin (2004) 提出的E-语言类型,认为其缺少严格限制条件。Talmy指出语言深层的概念组织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的事件复合体,称为“宏观事件”,通过研究对比宏观事件,可以确定语言类型归属问题。宏观事件包含五类框架事件,即:运动事件、体相事件、状态变化事件、行动关联事件和实现事件。目前事件类型学研究存在重大误区,大多数研究者误以为Talmy的理论是基于运动事件提出来的,因此研究高度集中在运动事件,其它四类框架事件的相关研究寥寥可数。本文旨在从实现事件角度探讨现代汉语的类型归属,并总结现代汉语在表达实现事件时的词汇化模式,对比中英文两种语言在表达实现事件时词汇化模式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现代汉语在表达实现事件时属于卫星语素框架语言,其进一步证明了Talmy理论的正确性,丰富了关于词汇化类型的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汉语类型归属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