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2.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3.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4.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5.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6. 通几

【答案】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7.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8.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二、简答题

9. 简述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

【答案】孙中山是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进化论,包括宇宙进化论、生物进化论和历史进化论。

(1)宇宙进化论

宇宙进化论即“物质进化之时期”指宇宙的起源和形成阶段。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将“以太”译为“太极”同时将“以太”作为物质世界的始基,认为“以太”的运动产生电子,电子凝集成各种各样化学元素,从而构成各种物质,进而形成地球。

(2)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物种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肯定生命始于“生元”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

(3)历史进化论

历史进化论是“人类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摆脱兽性而形成人性的过程。人类进化的法则不是“竞争”而是“互助”。正是因为互助,人类才可能摆脱现在世界的各种痛苦,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10.叶适对时势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叶适注重历史,认为谈道理必须与具体历史相结合,但叶适也反对知古不知今,很注重历史中的“时”与“势”。

(1)时势是历史演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叶适认为,时势所决定的东西,个人并不能改变,而只能去了解这种时势的规律,因势见理,方可实现天下之治,古代封建、井田制度的兴废与朝代的更迭均是时势使然。

(2)国家的治理应顺应时势。

叶适认为,国家的治乱并不能通过“空谈心性”来实现。一个明君,要掌握这种时势的规律和变化,因势利导,从而实现国家的兴盛。即不是要认定人只能被动服从时势,无所作为,而是强调顺应时势,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让天下皆可为我所用。

11.什么是“四几”?

【答案】“四几”即“气形光声”方以智坚持气一元论的观点,他用“四几”的概念来说明四种基本的物理现象。他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未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他又说:“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而未凝未形之气尚多,故概举气形光声为四几焉。”也就是说,形是由气凝结而成的,光和声都是由气发出的,总之都是气。总的说来,存在四种不同的状态,合而言之,都是气。

12.老子“为学口益,为道口损”

【答案】(1)释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最后到达“无为”的境地。老了说“为学日益”就是承认,对于追求学问的学者来说,知识越积累,就越丰富。那么,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和“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