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2.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答案】“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_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3. 天人感应
【答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 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4.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5.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6.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的原始道教教派。因奉道者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 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命其为天师,因此也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地区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令祭酒讲解《老子五千文》。两晋时期,四川与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常有以五斗米道的名义起事者。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为北天师道。
7.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8.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简答题
9. 为仁由己
【答案】“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尸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10.“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答案】(1)释义
上古领袖是怎么把修养术传给下一代的呢? 就是避开阴冷的寒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心定了,五行运转,气就自然顺畅。“精”“神”既济,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神,病又从何而来呢? 那么,志向要少,少了后人生的方向就定了,欲望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心就会安定而不会恐惧,身体劳累却不知疲倦。气得以顺畅,各得所愿。
(2)观点
①该段文字出自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阐发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