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104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玄》
【答案】《太玄》是《扬子太玄经》的简称,是扬雄模仿《周易》体裁而写成的,用来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其书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玄”是指玄奥,源自《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哲学体系。它糅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混合体。扬雄利用阴阳、五行思想和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太玄》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事物的发展皆有九个阶段,指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任何事都用“九”来硬套,反映出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
2. 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他指出,《春秋》要求大一统,但现在百家都有各自的要旨,并相互参差抵悟,这就使得统治者无法完成统一。另一方面,如果法令制度经常变更,臣下和人民可能会不知所守。因而只要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言论,就应当将其兴起的根源杜绝,使得他们不能与儒家争道。这样天下就有了一致的条例准则与明晰的法令,人们便会知所从。此后,在学术与仕进方面,儒家被定为一尊。最初,独尊儒术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和稳定国家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白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工具,严重禁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3. 知行合一
【答案】“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点。“知”是指学识、思维认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王阳明的这一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侧重阐述了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关系。他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是真“圣人”。但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地把“知”与“行”简单的合并,而是强调要把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来指导实践。
4. 兼爱
【答案】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①他提倡兼爱互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念,认为这样会导致“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种种恶果。
②他提倡“兼”而反对“别”且把兼爱作为仁义的主要内容。
③他把兴利除害与兼爱相联系,反复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主张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若爱其身”“为彼犹为己也”。
④他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将社会矛盾消除。事实上墨子的兼爱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5.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6.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答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当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当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当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8.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二、简答题
9. 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案】中国哲学史上最旱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
“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10.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答案】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
“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 “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 “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
(4)分析
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能认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但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可以帮助它们发生作用。第七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是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