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羊学
【答案】“公羊学”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说。公羊学在汉代最为昌盛,它对孔子十分推崇,把孔子看做素王,指出孔子是在借《春秋》为后世立法。公羊学多发挥《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分辨夷夏之别,反复论证了“大一统”说,对三统三世说进行推演。清代中后期,公羊学再度重振。公羊学派常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研究“公羊学”同经世和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2.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3.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4.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5. 心术
【答案】心术是指《管子》四篇中提出的一套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方法。其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即统治者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与虚伪造作,治理臣民时要依据臣民的实际情况。如果君主心中没有私欲,那么其耳目感官就可以准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能够达到“无私”。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故《管子》曰:“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
6.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7.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8.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二、简答题
9. 简论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1)韩非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
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
(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且持续发展的,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反对复古守旧。
①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世异则事异”。
②由于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事异则备变”。
假如“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由此历史进化思想出发,韩非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意思是不期待因循古代,不认为有一种永远可行的法则,而主张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争于气力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是为论证他的变法理论作服务的。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他提出“争于气力”是他那个时代的中心话题,因而他所倡导的法治自然是将“争于气力”的法则纳入其规范范围之内。
10.陈亮与朱熹王霸之辨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王霸义利之辨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孟子就曾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划分王道和霸道的依据是德和力。朱熹继承了这一传统,侧重于从道德动机上来判定王霸之别,主张“正心诚意”的内圣工夫。而陈亮治学具有务实之风,他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倡言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所以引起了朱熹的不满,双方就土霸问题展开了辩论。
(1)朱熹的观点
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得到了尧舜禹等圣王相传的“道心”心术纯正,所以整个世界是“天理流行”因而其政治为“王道政治”; 而汉唐的君主是追求个人的私欲,因此是霸道政治。他甚至说秦汉以后的帝王,尽管他们都有显赫的功业,和三代的王道政治“或不能无暗合之时”然而究其根本用心,则全在利欲上。
(2)陈亮的观点
陈亮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并用历史事实来反驳朱熹的观点。历史上的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实行王道的圣人,他们的王道其实也有通过征伐等霸道手段来实现的,因此王道和霸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汉唐君主所推行的霸道,则能禁暴除乱,其本心也是出于对天下百姓的“恻隐之心”他们也是没有一念不在人民身上的。因此他们的用心也可以比得上三代的帝王。他们有着阔大的本领,因此“其国与天地并立,人物赖以生息”。
(3)两者的区别
_人的着眼点并不相同。朱熹是站在道德理想主义的角度,主张道要高于事功,道尊于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朱熹严辨义利和王霸。朱熹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对十批判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但是,他过分倚重道德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事情可以通过圣君贤相的道德自律以及百姓对是非对错的分辨就可以自然而然解决。这样其实有混淆道德和历史事实的嫌疑。历史自有其规律,并不能由道德来解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