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欧洲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2. 实体

【答案】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 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3.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4. 启蒙运动

【答案】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卞义和现

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坞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5.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二、简答题

6. 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

【答案】笛卡尔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总结出四条方法论原则,分别是:

(1)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真的,除非对它已经认识清楚了。

(2)要用逐步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

(3)思考时,由简到繁。

(4)要彻底复查一切,做到确实无遗漏。

在四条规则中,作者指出了三种具体的方法:怀疑、分析、演绎和列举推理的方法。笛卡尔尤为主张普遍怀疑,认为一切都值得怀疑,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公式。这四条规则没有感觉经验的地位,都是理性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7.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8.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

(2)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的方法

①为了应对形而上学危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想,提出任何一个经验都既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