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2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他律

【答案】康德的他律是指由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立法,即理性在一种不由自己自由地制定的法则下活动的行为方式。自律是与他律相对应的,是指我们的意志决定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的意志由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决定。在伦理学中,他律的意志受外部原因决定; 而自律的意志由自己决定其行动,是自由的。他批判传统的道德理论从自身外部去寻求根据的观点,认为他律依赖利益,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是假言命令,而自律是绝对命令。

2. 《小逻辑》

【答案】《小逻辑》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主要论述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发展为由知性的反映有关人性在关系中的宏观现实世界,最后发展为由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在书中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起唯心主义辩证法。

3.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4. 人文主义

【答案】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肯定人类理解力量的自信及享受生活快乐的权利。爱拉斯漠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佩脱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

【答案】(1)感觉的分类

①亚里士多德将感觉分为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五类简单活动,每一类活动都与一个感官相对应,感觉就是感官的运动;

②通觉把五类简单感觉活动统一起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a. 他认为简单感觉是相通的,那么必定有一种活动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觉伴随着每一种简单感觉,因此,这五类简单感觉活动才能相统一;

b. 他认为与通觉相应的感官是心脏。因为“心脏是血液的源泉和首先出现的场所”,他观察到凡有感觉活动的器官都有血液,而血液来自心脏的运动,心脏在供给感官血液的同时传递着通觉,把各个感官产生的感觉统一起来。所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2)感觉运动一一蜡块说

①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蜡块说。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在对象的作用,我们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因此,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则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这一接受过程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感官本身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一种现实性或活动,即感觉活动。

②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可感形式

“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可感形式有以下特征:

①可感形式虽脱离质料,但总是关于可感性质的印象,而本质形式却脱离了可感性质;

②可感形式与可感事物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被感觉的可感形式虽来源于个体,但却适用于众多个体;

③可感形式虽被感觉所接受但却被想象所贮留。想象既不同于感觉又不同于理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恢复、重现过去所接受的感觉印象的能力,并对这些印象加以整理、归纳和安排产生出一些从未接受过的印象。想象不再是消极的接受力,但仍然停留在对可感形式的认识,它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中间环节。

6.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

【答案】(1)思想来源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 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缤密的哲学

论辩。

(2)基本内容

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

a. 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b. 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

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火。“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

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力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 “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7. 如何理解安瑟尔谟的“信仰,然后理解”。

【答案】安瑟尔模的“信仰,然后理解”是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1)神学家们的观点

在安瑟尔谟之前,神学家们就针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贝伦伽尔认为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而达米安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神学。

(2)安瑟尔谟的观点

安瑟尔谟首先批评了上述两种观点,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然后他又对这两种观点作了调和,提出“信仰,然后理解”,认为应当把辩证法应用到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理性小能理解的神秘领域,虽然辩证法可能得出与信仰小一致的结论,但这个时候就要“信仰,然后理解”。

总之,安瑟尔谟的主张既承认了“辩证法可以运用于神学”的主张,又维护了“哲学是神学的裨女”的观点。

8. 简述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答案】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事物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