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701哲学综合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2.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3. 中道

【答案】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4.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二、简答题

5. 西方哲学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几种? 请简述其中一种的基本内容。

【答案】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1)代表人物与方法

①安瑟尔谟运用逻辑手段对上帝存在进行本体论的证明。

②托马斯·阿奎纳对上帝存在进行史上著名的“托马斯五路证明”。

③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理中论证上帝的存在。

(2)“托马斯五路证明”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派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五路证明”是指:

①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整个过程,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②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每一个事件都有因可循。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③可能性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

④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

⑤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6. 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原则。

【答案】(1)含义

同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这一原则设定了认识的内容与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2)提出

恩培多克勒提出“同类相知”说是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他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一原则的人。他认为我们是“用气来见神圣的气,用火来看昏暗的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认识才成为可能。他认为人和外部事物具有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

生感觉。

(3)思想与无知

恩培多克勒区分了思想和无知,他认为因为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所以,知识和感觉是同一的。

①思想是清晰的感觉,如果组成事物的各类元素顺利通过感官里相应的通道,人们便获得全面的、清晰的感觉,即思想;

②无知是“不同造成的不同”,如果用感官把握不同类的对象,就根本产生不出与感觉相同的认识内容,即无知。

7. 简述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答案】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推崇天赋观念,将天赋观念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洛克则明确地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1)“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说,上帝既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无必要再赋予人以天赋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说,在自然能力之外再假设天赋观念并无必要。

(2)全人类“普遍同意”的观念根本不存在。

一般人认为有某些思辨的和实践的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这些原则一定是一些恒定的印象,是人的灵魂在最初存在时就获得的,如果它们不是天赋的,则很难解释它们的起源。洛克说:“‘普遍的同意’这个论据不幸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即便可以证明一些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观念,可能还有达到这种普遍同意的其他途径。”洛克进而提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与婴儿所知,“上帝”观念也不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无神论者就不认可,不同的宗教信徒对“神”的观念不同,根本没有什么“普遍同意”可言。

(3)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天赋观念论者说,天赋观念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都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不必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洛克反驳说,“天赋观念”指天生印在心灵中的“概念、思想、记号”。从词义上分析,“观念”是已被或正被理解的东西,“潜在”是未被理解的东西,“潜在观念”的说法等同于理解中的观念不被理解,既被理解而又不在理解中的观念,这是自相矛盾的。

总之,天赋观念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它容易被独裁者和当权者所利用,他们住往把自己的教条说成“天赋原则”,并借以打击不同意见,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