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儿童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2. Development
【答案】Development 中文翻译为“发展”。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期间,个体的心身表现出量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发展还有顺序性,并且常受遗传、环境、成熟、经验等因素影响。现代心理学甚至把生命开始(受孕)作为研究起点。狭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过程。
3. 成熟
【答案】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4. 假装游戏
【答案】假装游戏是指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假定性”。假装游戏在婴儿期就出现了,持续整个学前期。它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联系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发展社会性技能;还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二、简答题
5. 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 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
【答案】(1)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宄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
在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②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的实质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依恋的实质做了不同的说明。
①精神分析学派。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②社会学习理论。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③习性学。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一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
④认知理论。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
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
6.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国内的某些调查资料说明了这一特点。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影响老年人情绪体验的事件(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纷繁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期望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激发情绪体验的事件类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7. 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答案】(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理论。
①先天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倶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 评价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②习得(或经验)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b. 评价
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③相互作用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