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44人文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特质的源地
【答案】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 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2. 政治实力结构
【答案】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如果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3. 旅游动机
【答案】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即探新求异的积极心理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心理。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除有个性心理因素和个人因素外,还有某些外部因素。
4. 决策支持系统
【答案】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它通过与决策者的一系列人机对话过程,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可靠方案,检验决策者的要求和设想,从而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
5. 持续农业
【答案】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持续农业的目标一是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 一是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6. 人地关系图式
【答案】人地关系图式是斯宾塞和托马斯在《文化地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该图式包括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义都受到另两个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反应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这四个要素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7. 经济区
【答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8. 城市感知
【答案】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 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9. 客家方言
【答案】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己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10.斯匹克曼
【答案】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被称为’,围堵政策之教父’,。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发起者之一,将东欧政治思想带入美国。斯皮克曼出过两本谈外交政策的书,从斯皮克曼的地理学与外交著述看来,他支持地理决定论。
二、简答题
11.简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要点。
【答案】(1)马尔萨斯是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他的人口理论核心是工人的失业和贫困是造成人口增长的原因,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2)马尔萨斯提出两个解决人口增长的办法:
①积极抑制办法,即用饥荒、战争、瘟疫等极端残忍手段消灭“过剩人口”;
②消积抑制办法,即失业与贫困者不应组织家庭,以限制人口的增长。
(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实质
①把社会的人同自然生物等同起来,把特定的历史社会的人口问题看做是纯自然生物规律。同时也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制度的本质。
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后来也称为马尔萨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有些学者把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全归罪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并主张必须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以解决当代世界人口问题,因此称这种理论为新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12.简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答案】(1)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①全球文化的形成:客观事实
随着人类日益彼此走近,各民族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的问题和利益引起了诸多民族文化共同的关注和共鸣,资本主义的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把自己的价值推向全球,成为某种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即全球价值。
②西方文化后殖民扩张:主观战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扩张,建构文化霸权,力图把非西方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③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
文化全球化的主线是消费文化全球盛行,与之相关的两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
(2)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①资本扩张:原动力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需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以及各民族问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生产的世界性。
②后文化时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
第一,把一切文化形式都当成了瞬间现象,以彻底的反叛冲击着“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宣扬“怎么都行”。
第二,后现代主义超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人为界限,模糊评判文化艺术的标准,从而出现了复制的艺术、拼凑的艺术
③信息技术发展: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全球信息革命,实质上是广泛的全球文化革命。网络冲破了一个个区域文化的壁垒,将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贯通起来,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