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6 201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32 201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44 201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57

一、名词解释

1. 边缘城市

【答案】边缘城市是指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城市辐射较小的城市。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2. 主体功能区

【答案】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3. 郊区化

【答案】郊区化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4. 城市规划

【答案】城市规划是指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空间的安排。它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它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5. 城市同心圆理论

【答案】城市同心圆理论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伯吉斯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

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6. 政治整合

【答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7. 消费者行为

【答案】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8. 实证主义方法论

【答案】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9. 维布雷宁消费型

【答案】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10.功能文化区

【答案】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建立起来的,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二、简答题

11.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答案】(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①独立关系

旅游和环境保护各自发展,互相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旅游大规模发展,环境将会产生深刻变化。

②冲突关系

当旅游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发生冲突。

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a. 形成原因

第一,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它们相联系的不良后果,刺激了人们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

第二,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资源的利用要强调其有效性,其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

第三,大多数旅游者主要行为是观光,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第四,环境保护在生态科学方面得到了重视。

第五,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已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

b. 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形式

第一,旅游促进了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第二,旅游促进一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

第三,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第四,为了保持环境质量和保证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旅游使采取行政的和规划的控制成为可能。

(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旅游与植物

a. 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

b. 有些森林火灾是由于旅游者用火不慎引起的。

c. 砍伐树木作烧柴和帐篷,毁坏了大量幼木。

d. 大量的垃圾堆放,导致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e. 步行旅游者和汽车交通直接对植物产生影响,当利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②旅游与水质量

a. 大量的未经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人水环境,对饮水者的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危害。b. 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将加剧富营养化的过程。

c. 氧的供给和分布变化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影响。

③旅游与大气质量

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方式对大气产生污染。

④旅游与野生动物

a. 旅游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影响

第一,野生动物的捕食和繁衍规律被破坏;

第二,不加选择地狩猎和钓鱼使野生动物数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