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709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2.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3. 完全理性

【答案】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质是一种政策选优的方法。完全理性决策的观点是: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4.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二、简答题

5. 简述权力机关监督的几种主要形式。

【答案】权力机关一般是指立法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我国权力机关监督一般是指立法监督。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是指立法机关对各级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进行的监督。它既包括对各级政府制定这些法规文件的制定程序的合法性监督,也包括对这些法规文件内容的合法性监督。监督各级政府执行宪法、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监督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情况。

(2)工作监督

①对工作行为的监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各级立法机关有权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有权监督政府的其他工作。

②计划监督。指立法机关通过审查、批准政府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进行的监督。 ③财政监督。指权力机关通过审查、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决算来监督政府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各级权力机关有权否决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决算。

④人事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重要的人事任免权。政府内重要成员需经权力机关批准才能任命。

6. 简述人力资源的特性。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它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1)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

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性在于它的能动性,这是其区别于一切资源最根本的特质。人力资源之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和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活动总是处在发起、组织、操纵和控制其他资源的中心位置。人力资源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其他资源的效益,因而其脱离了“纯粹资源”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与其他资源相比,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创新是一切组织活动的生命,而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的任务。

(2)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

人力资源基于“人”的特性,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以后都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3)人力资源无法储存

人力资源往往无法储存,如果现在不及时应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也不能保留人力资源以待日后使用,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因此,闲置的人力资源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唯有前瞻性地、有计划地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

人力资源的老化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与行为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的老化结果表现为这种资源的价值或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减损。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要求、组织与个人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优良而又可靠的人力资源实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本,人力资源系统是组织的动力系统

7.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对前来求一官半职的好友,讲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您是我和我家人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我与您的私交对此事(谋取官职)恐怕没法帮上忙。我不是乔治·华盛顿,我是美国总统; 就华盛顿个人立场而言,我可以为您做任何事情,但是,就总统职位而言,我无能为力。”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作为公共管理者,我们如何区分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答案】(1)华盛顿的这段话是阐释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中的职业伦理。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指公共管理中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我们承认公共管理者是人,作为个人,我们要求他们应具备一般人做得到的道德。但作为一个职业,公共管理有其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因为公共管理者肩负着更大的公民信托。华盛顿的这段话体现了公共管理者职业伦理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忠实地执行法律

法律如果得不到执行,它便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法律是对政府的嘲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会败坏政府的信誉,武断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如果法律得不到执行,秩序便会让位于混乱。人们喜欢一个法治的政府,而不喜欢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治政府。因此,公共管理者应该崇尚宪法; 尊重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 接受政府的限制; 遵守行政的规定; 追求正义和公正。公共管理者应该成为宪法和法律尊严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价值的体现者,法律的忠实执行者。公共管理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人们相信他们尊重法律,如果公共管理者执法犯法,那又怎能期望普通公民遵纪守法。华盛顿的这番话正是他作为公共管理者遵守法律的典范。

②为社会树立典范

公共管理职业,之所以是公共的,也是因为它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公民的关注,公共管理者是一个公众人物,其言行对社会起着不范的作用。在私人生活领域可以接受的行为可能是公共领域所不能容忍的行为。政府如果要想改变公民的行为,它本身就必须通过实践为公众树立榜样。公共管理者要为公众树立一个追求崇高理想,具有各种美德,具有人情和人性,节俭等特征的道德人格。华盛顿的这番话在美国建国当初政党分肥制的情况下发表的,表明了华盛顿作为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