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882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2. 相互影响矩阵

【答案】相互影响矩阵是指为克服特尔菲法的缺陷,充分描述或说明被预测的各个项目之间的支持和排斥作用,从而实现对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的一种方法。条件概率的计算在相互影响矩阵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条件概率考虑到当一给定事件发生时,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反映了两事件间的某种关系。事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矩阵表来实现。虽然在预测中,会涉及到若干个变量与关系,计算也极其复杂,但借助于相互影响矩阵,可以求得它们之间的影响,进一步修正各事件发生的概率。相互影响矩阵法可用于确定一系列事件(A 1, A 2...A n )及其发生概率(P 1, P 2...Pn )之间的变化关系。若需要评定有关某一事件的各种预测方案时,可以用相互影响矩阵法调整它的概率。

3. 内在创始型

【答案】内在创始型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政策问题; 该模型企图排除普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类问题的确认远离公众议程,普通公众没有参与的机会和希望; 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4.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二、简答题

5. 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和内涵是什么?

【答案】(1)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

公共管理责任是国家责任的一种,它既不是孤立的单纯道德意义上的,也不是完全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具有多种善恶价值判断,涉及国家、政府和人民利益关系。公共管理责任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伦理。公共管理责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效率的标准。其二是道德的行为,即坚守道德的标准,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2)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回应。回应是指公共组织快速了解民众的需求,不仅包括“回应”民众先前表达的需求,更应洞识先机,以前瞻主动的行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民众常常批评政府行动迟缓、犹豫不决、无能为力,便是指政府的回应力不够。

②弹性。公共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可忽略与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关的团体、地方性的或者情境的差异。政府所面对的是公众,而不同人的需求、认知与偏好不可能完全相同。政策的规划和执行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不可死板。

③胜任能力。责任同样要求公共政策的规划和执行应受到客观标准的指引。行政行为必须谨慎,不能草率,必须考虑后果,不能顾前不顾后。政府的行为必须有效率、有效能。在某种程度上,最糟糕的腐败便是政府的无育旨。

④正当法律程序。在法律上,正当法律程序的精义在于: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能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而不是悠意而治。而现在正当法律程序随着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己经广泛进入行政管理领域,成为制约行政权滥用的有效途径。

⑤负责。负责的意义在于当行政人员或政府机关有违法、失职的事情发生时,必须要有人对此负起责任。

⑥廉洁。廉洁一方面是指政府要坦白公开,即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某些阶段要公开,接受外界的监督。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者不能利用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6. 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形态与实施。

【答案】目标管理是指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

(1)目标管理的基本形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①目标设定(goal setting)。每一位行政人员应与其管理者对于工作的结果达成协议,然后以书面形式将组织目标、单位目标与个人目标分别旱现出来,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排定优先顺序。

②预算(budgeting )。目标的达成与资源配置相联系,通过预算以金钱的形式将目标予以落实。 ③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乃是目标执行过程中赋予组织成员适当的权力与责任,使其在执行目标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及活动,依其自定的工作方式,主动解决问题,并对结果负责。

④反馈(feedback )。反馈在目标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通过信息的反馈以保证目标能如期达成或适当修正。

⑤奖赏(payoffs )。基于激励原理,为促进日标的达成,奖赏系统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乏适当的奖赏,目标管理亦不会成功。

(2)目标管理的实施:

目标管理一般分为计划阶段(目标设定与行动方案的规划)、执行阶段、检查阶段以及检讨与改进阶段。为了发挥目标管理的潜在优势,防止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施的应遵循一定的指导刚纲领,该纲领包括:

①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方案必须仔细规划。在任何目标管理方案实施之前,都应在有限的范围先行适用。

②方案的参与者必须事先准备。为保证目标管理能够发挥出功效,参与人员必须对目标管理的哲学基础一一强调自我控制一一以及其主要内涵有所了解。

③参与者需要指导纲领以协助设定目标。目标设定是目标管理的核心,也是目标管理的困难所在。目标设定得太高,容易造成参与者的挫折感,而目标设定得过低则缺乏挑战性,因此,需要有一个指导纲领以协助设计有意义、合理的,同时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④目标网络必须能够被了解。个别目标应配合整体目标网络,只有了解整个目标网络的意涵,组织的整体目标才能实现。

⑤目标的达成可能无法正确地指出绩效表现的好坏。目标的达成并不一定表示绩效卓著,因此,在衡量绩效时,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往往不列人考核之中。

⑥目标的时间周期是重要的。目标设定通常以一年为期(或更短),为避免目光短浅与副作用的产生,目标管理应配合长期计划来实施。

⑦目标管理的主管人员在设定目标与执行方案等困难仃务中起着重要作用。目标管理的主管人员若能由职位高、有名望的人出任,将有助于目标管理方案的施行。

⑧将月标管理直接运用于奖赏系统会引起负面的边际效果。由于管理者可能会尝试通过操纵增加其报酬,因而容易忽略了与其目标直接相关的重要活动。

⑨目标管理亦有缺乏弹性的可能性。日标管理的适度运用应可促进工作弹性,然而目标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变动的环境中需要一再的评估。目标既不能轻易改变亦不能一成不变,需根据计划的变动而加以调整。

⑩管理系统应加以监测且至少在一开始时要保持单一。目标管理方案的成功需要持续的监控与评估其效能。另外,为避免管理事务的错综复杂,管理系统应该尽量保持单纯,至少在一开始时应做到这点。

⑩高层主管人员积极投入所设定的所有目标并传达到组织中的较低层级。

⑩管理的生产力需要加以衡量。目标管理不仅是一项管理工具,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可用以衡量管理的生产力。

⑩组织气候必须支持生产力的追求。目标管理的达成有赖于良好的组织氛围的支持与配合。 ⑩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作出承诺。管理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是:成功的目标管理方案需要高层主管人员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