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5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8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12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16

一、名词解释

1. 神思

【答案】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2.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 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4. “文笔”说

【答案】“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二、简答题

5.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答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

(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

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人世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这与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而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的死亡意识之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也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程中去。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

鲁迅始终着眼于个体的自觉对于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和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必然与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探讨相互交织。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试图表达的“反抗绝望”的主题。

《野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不安:“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在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我”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我”要追求,却不过是走向死亡……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挽回的“绝望”处境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这种“绝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予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考望”的反抗之中。

和联系,从而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且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与思索。“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生活内容。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不是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历程,而是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但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又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超脱于画面之外。

例如《阿Q 正传》、《风波》等小说,它们的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既无自我,又无对生命的感觉,“精神胜利法”不可能把阿Q 从终将毁灭的结局中救出来,更不能激起他对施加在身上的各项压迫作“绝望的抗战”。

(4)表现与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

处理知识分子题材上,鲁迅的眼光是独特的。他没有用过多笔触去展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图景,或直接写实地描摹具体的人与事,而是把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对他们的描绘重心也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地。因此,鲁迅的小说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体现了一种显示灵魂的内在性,逼迫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连同作家本人,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灵魂的拷问。

更深一层,鲁迅还具有自觉的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里,无情地解剖自己,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对自己也吃过人的忏悔,《孤独者》中“我”与魏连殳的关于生存价值的辩论等等,这些都是作家对自己的身份、命运、生存意义的最深入的解剖和认识。这种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是鲁迅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是小说现代性的独特表现,也正是鲁迅小说的经典意义之一。

三、论述题

6. 李渔戏剧理论。

【答案】李渔戏剧理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审虚实

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李渔所说的“审虚实”,就是从如何对待不同题材作品的虚构和真实出发,要求作家认真重视和正确解决戏剧创作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李渔认为,戏剧创作中的题材内容有虚有实,“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2)戒讽刺、戒荒唐

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作客观描写,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消遣之用。为此他特别提出“戒讽刺”和“戒荒唐”的问题。文学创作应当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不能只是表现个人褊狭情绪。因此文学创作从内容上说必须符合“人情物理”,而不能任凭作者按照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去写些荒唐可笑而没有任何现实生活根据的内容。

(3)脱窠臼

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这主要表现在“脱窠曰”一节中。他认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从这种追求变革、创新的思想出发,李渔不但强调各人应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认为就某一个人来说,他的创作也应该不断有新的变化,他说:“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白;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4)立主脑

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这集中表现在“立主脑”和“减头绪”两节中。“立主脑”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二是指与这个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减头绪”和“立主脑”密切相关,一部戏剧作品必须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主要矛盾冲突,其他次要矛盾冲突要为突出主要矛盾冲突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

(5)密针线

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李渔提出的“密针线”即是指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应乎情理,符合于生活本身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