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5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8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12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16
一、名词解释
1. 风骨
【答案】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網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2. 皎然《诗式》
【答案】咬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其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风格等问题,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司空图、严羽、王士稹等一派诗论的先声。《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3. 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4.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
“浸”、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
“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二、简答题
5.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答案】托尔斯泰对于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其人道主义观的形成。鲁迅作品中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斯泰的理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影响了鲁迅。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里,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这一创作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被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国民性的批判的作品中。
(1)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
托尔斯泰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人类之爱是他宗教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类幸福,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种爱体现了“博爱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学说是宣扬基督教的博爱主义,鼓励“勿以暴力抵抗邪恶”。鲁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不同的是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提倡思想的“立人”。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和生命的“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
(2)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鲁迅的创作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五四时期,他甚至“大谈尼采”。在鲁迅心目中,尼采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契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他前期小说的“狂人”、" 疯子”形象就寄寓了对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期盼。
同时,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也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鲁迅通过塑造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以及闰土、祥林嫂、啊Q 等不幸的弱者形象来揭露旧道德旧礼教是如何摧残人性的,并对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但是尼采前期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残余,也使得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了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化时期,大量外来思潮涌入,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鲁迅深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超人哲学,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和国民性的批判也成为他文学作品的主题。
三、论述题
6. 何谓“评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评点”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①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
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会感到好像有一位非常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在随着读者阅读逐字逐句逐段逐回地进行讲解,使读者对作品思想和艺术都能有清楚、透彻的了解。托名袁宏道所写《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认为李卓吾小说评点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这首先决定于评点者的水平,但也和这种方法有密切关系。由于评点者是在对全书有总体把握、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来评论其中的某一部分的,所以能揭示出这具体的片断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善于看出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中的意义和特点,而这些在读者一般的阅读过程中是常常容易忽略掉的。
②评点形式多样化
评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一两个字来提示其思想意义或艺术特征,例如“画”、“妙”、“真”、“趣”、“如画”、“传神”、“奇文”、“活写”等等。有的则可大段发挥其中的深层含意,如金圣叹评武松打虎,联系赵松雪画马、苏轼画雁诗论“无人态”,来说明此段文字在艺术描写上和诗画艺术美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③评点方法灵活
评点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或是眉批,或是行间夹批,或是插入行文中间评述,或是回前总评,或是回后总评,乃至全书总评,均可视评论内容多少和如何更有利于发挥评点效果而自由选择。评点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进程,一步步地揭示出作者创作目的和艺术表现方法的,使你对任何一个细节描写、任何一句话,都不会轻轻放过,即“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它还可以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前后描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比较;了解作者有意布下的伏线,及其对后面描写所起的作用。
④评点采取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
评点方式所具有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评点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都是密切联系创作实际的,都有具体创作实例作为根据,而不是泛泛空论。当然评点这种方式也有它本身形式所带来的缺点,它往往受一部作品或作品中某一部分的限制,不能从理论上进一步展开,作比较深入的全面、系统分析,有时显得很零碎。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必须把评点、序跋、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否则就不能反映小说理论批评的全貌。
总之,“评点”滥觞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时期,关于史籍、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等的评点,十分普遍,如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还有许多诗词的评点等。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