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844美学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3. 古雅
【答案】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4. 司空图
【答案】司空图是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他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也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二、简答题
5. 浮声切响。
【答案】(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
“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S ,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强调平R 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JX 不同。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
①“浮声切响”的内涵
“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钟嵘之间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三、论述题
6. 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独有的文论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滋味说的出处及含义
滋味说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主张诗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2)滋味说的发展历程
①滋味说奠基于先秦
先秦的“食与味”关系的语言积累为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石。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立下了肇创之功。
②滋味说酝酿于两汉魏晋
《史记》首开了以味论言辞之风,这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陆机直接将味用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得美学范畴的味终于与文学这个审美对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味作为审美规范的重大飞跃。
③滋味论成型于宋齐梁
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味象”,直接把味引入艺术审美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表现了以味论文的多样性,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④滋味说成就于钟嵘
促使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日渐成熟的客观因素很多,而历经齐梁的钟嵘,则是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之大成者,他在《诗品序》中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滋味说体系,最后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创造。
(3)滋味说的影响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滋味说”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其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深受其影响,从而构成中国诗学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