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6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9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12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81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16
一、名词解释
1. 李清照《论词》
【答案】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2.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3.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腊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4.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二、简答题
5. 简述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价值。
【答案】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1)主要内容
谢赫的“六法”指的是:
①“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②“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③“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象形是对应物的要求。表明谢赫要求画家能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④“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⑥“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把模写作为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2)理论价值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六法”被前人赞为“千载不易”、“万古不移”,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而“气韵生动”的影响尤为重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也位。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三、论述题
6. 试述金圣叹评点《水併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这部《水浒》,是在删改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的基础上,托称“古本”,再加以大量的批语,认真而详细地揭抉了《水浒》的创作精神和艺术特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风行了有清一代三百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及其理论批评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人物论
金圣叹是从人物的互不雷同中,从《水浒传》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中,提出“性格”这一概念。他从最根本处寻找到了小说审美特征的基础。金圣叹把一部小说审美的成功原因归结为性格,表明了他对小说审美素质有了最准确的把握。这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矗立起一座里程碑。从此,“性格”便成为中国美学人物论的核心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标尺,一直沿用至今。因缘生法,设身处地。这是小说美学性格论的审美体验问题,也是人物创造论的核心问题。“因缘生法”论,由金圣叹提出,与此相关的还有“格物”、“忠恕”、“动心”等。
(2)开小说美学先河
金圣叹在小说情节、结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极具价值、开小说美学先河的见解。在《水浒传序三》中,金圣叹提出小说结构精严论:“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也。……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金圣叹是用作文之法来规范小说之法的。要有严谨的章法、精致的结构、通盘的构思。他在第十三回总评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构思方式:一是“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一是„„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他在《水浒传序一》中把小说家之“才”训为“裁”。这便为艺术构思的整体布局寻找到一个通俗化的喻体。
与此同时,他对全书叙事过程中的波浪起伏,前后照应,作者手中之针线,胸中之经纬,多有细心体会。在这基础上,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了“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十几种“文法”。这些“文法”,难免有失诸拘泥穿凿的地方,但往往也能阐发作者的艺术匠心,并非都是八股腐迂之谈。
(3)创作论
在《水浒》的大量批文中,诸如“写得真是如镜”、“笔情如镜”等批语俯拾皆是。这面“秦宫铜镜”的作用就是反映客观事物。因此,他认为“文人所以必用妙笔”,如“美人所以必须用妙镜也”(第三十四回夹评),强调“才子之心”要起到“烛物如镜”的作用(第二十四回批语)。正是基于客观生活第一性的认识,金圣叹提出了“澄怀格物”论。他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中说:“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a 不一代文物之林。”即“格物”,即是接触、感受、体悟外界事物。
这种“格物”的前提是必须“澄怀”,即不带偏见,不存杂念。“盖其心清如水,故物来毕照”(第六十一回夹评),能普遍地、客观地格物。因此,他一再强调“格物之道,以忠恕为门”。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