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844美学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赋、比、兴

【答案】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亮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3. 以意逆志

【答案】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4. 妙有

【答案】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二、简答题

5. 我国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都有哪些流派?

【答案】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派。

(1)主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认为同一个东西,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这足以证明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2)客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基本美学思路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他坚持美在客观和美是典型的观点。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早年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对这一主张作了自我批判,修正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4)实践美学

这派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三、论述题

6. 《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答案】《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话的意思是: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

(1)引文体现的文学观点

①作家在创作构思过程中其思维复杂而活跃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专论创作构思,对作家的构思活动描写得颇为细致,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文字指出作家的构思活动,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自己的精神和万物遨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作家的构思活动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由于专心苦思,惨淡经营,因此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深入,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和被想像的客观事物紧密地打成一片,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②使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神思》谈到了人们从事创作活动时的三个要素,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与文辞: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作

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通过构思,把他所认识的外界事物、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辞表现出来。在构思阶段,作者必须把自己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种种外界事物的表象加以加工组织,还要考虑用文辞表现出来。

(2)引文的文论史价值

①肯定想像和联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的作用

创作的构思,是作品将要写作时作者在他头脑中的一个酝酿过程,至于作者能否写出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在此以前的准备条件也就是平素的修养如何。平素的修养好,准备充分,构思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刘勰对这方面问题也很注意,《神思》篇讲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②提出感物说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舰对心物关系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善了前人仅把关注点放在外物对主体的感发触动上这一片面性缺点,不仅阐述了客观物象触发并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使之进入构思想象活动的境地这一层面,还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和主导作用,特别是更进一步阐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惨透的往复关系,使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对象、心与物双向交流,融会贯通。

要求作者在构思时必须保持虚静,因为虚能容物,静能观物。平时又要注意积学、酌理、研阅、驯致诸方面的修养,这些意见都是相当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