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3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23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33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41
一、名词解释
1.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2.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3. T.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答案】史密斯模型是指山史密斯提出的一种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密斯认为,政策可以被界定为由政府在旧的机构内,设立新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或机构,或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政策发布以后即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张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就会感受到一种张力或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张力可能会引起激烈的抗议,因此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能带来一些其他变革。如果在对张力进行处理以后,运作顺畅,就实现某种制度化,在必要的时候才给予回馈。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类:
(1)理想化的政策。即政策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政策内容是否妥当? 政策规定是否明确、可行?
(2)执行机构。即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或单位的特性如何?
(3)目标群体。即受公共政策影响的政策对象的特性如何?
(4)环境因素。即影响政策执行或被政策执行所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是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
4.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如政策系统这一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美国学者克朗认为,在政策分析中,若明智地运用系统方法,将会改善所制定的政策质量; 若完全缺乏系统分析,将会使复杂系统中的情况恶化。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5.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二、简答题
6.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政策执行中的成功经验。
【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1)注重政策宣传。政策方案并小能自发地被接受,更小能自动地被执行,政策执行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政策要得到顺利实施,首先就要让目标群体对政策有所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政策宣传工作。如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非常强调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告诫人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2)重视政策实验。重要政策在全面实施之前都要在局部地区或试点中加以试验,以取得经验,再全面铺开。政策实验既是认识的一种基本来源,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可以避免损失,少走弯路。
(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政策执行活动涉及面广,对象多,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仅有说服教育或仅有强制性执行手段都是不够的。
(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抓中心工作,就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到并紧紧抓住最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个工作链条前进的中心环节,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以点带面就是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以典型示范,促进和推动面上工作发展的一种工作方法。领导机关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应当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党在1定时期内总的战略部署,区分不同情况,统筹兼顾,妥善安排,正确地确定下作重心和下作秩序。同时要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整个面上的政策落实。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这是中国政策科学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财宫,必须在新时期加以发扬光大。
7. 西蒙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提出的批评及其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案】理性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看成是理性的决策者的最优化选择和最优化方案的实施问题。由于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赫伯特·西蒙作为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是其中最突出的学者之一,他否定了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并通过修正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1)西蒙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提出的批评
①西蒙指出,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决策中根本不可能实现,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要实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 决策者在决策前通盘考虑所有事实上一切可行方案,包括存在但未被认识到的。
b. 决策者应考虑到每种方案实施的全部后果,包括在无限时间和空间上,以及各种价值系统上所产生的后果。
c. 决策者必须能依据决策者价值体系估量出各种行动方案的价值,再进行选择能够达到最高价值的方案予以实施。
但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②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要满足这一条件,就意味着决策者永远不能进行决策。因为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作出最优化的处理和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决策者并不是在得到全部信息后再作决策。事实上,决策者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一个能力有限的决策者,在复杂的决策背景与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选出一个具有普遍承认的绝对的最佳决策,这是做不到的。
他认为力图求得最优解只有在数学上或理论上存在,即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存在,而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不存在。因为:自一先,最优的标准不一样,不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最优。其次,即使存在最优,短时间很难用完全的信息把它找到。最后,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长时间内找到最优,得到的也可能因事物的演变而不再是最优。因此,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要找到绝对的最优不仅不可能,而且获得也会因失去时效变得无意义。
③现实决策过程中,所有的决策都受有限理性支配,虽然个体是趋向理性的,但理性受到有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制约。决策者小但小能了解全部的可行性方案,即使是对某一种方案的后果,也只能了解一部分,更无法客观估量出各种行动方案的价值。
④即使每个方案、每个方案的后果以及价值流动性都充分考虑到,从成本上讲,也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每个方案的设计和分析都需要投入时间、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即使找到了最优方案,也可能得不偿失、因错过时机而失败。
因此,理性决策模型小符合实际情祝,不具有实际价值,是理想化的模型。
(2)西蒙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