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882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2. 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体漠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为了把形而上学改造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也必须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它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回忆说
【答案】“回忆说”是柏拉图首次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下降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天赋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污染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 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
4.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二、简答题
5. 简述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答案】贝克莱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出发,否定洛克设定“实体”概念的理由,不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从而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起点是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洛克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一概念中有不确定的、假设的因素。贝克莱抓住了洛克观点中不彻底的成分,对洛克怀疑实体存在的理由进行夸大。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贝克莱对观念的批判
贝克莱和洛克都承认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洛克认为,感觉作为心灵的印记、摹本,至少必须反映外物的一部分性质,与外物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贝克莱则说,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而不能与别的东西相似。进而论证说,假设那些为观念所描绘或代表的原本或外物,本身可以被感知,则正说明了我的观念的胜利,如果它们小能被感知,那么我们说颜色与某种小可见的东西相似,硬和软与某种不可触知的东西相似,这种说法就是无意义的。当洛克谈及观念与外物之间的“相似”时,他不是在进行比较,而是提出假设。贝克莱指出了这一假设成分,在认识论中切断了观念与外物的联系。
(2)贝克莱对洛克两种性的质的观念的批判
①洛克区分了两种性的质的观念,认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外物的性质相似。贝克莱则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仅仅是些存在于心中的观念,一个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论是它们还是它们的原形,都不能存在于一个不能感知的实体之中。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性质不可分割,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同时被感知的对象。
②不但第二性的质是相对的,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事物的广延、大小、运动、数目和冷暖、软硬、明暗一样随感知者的状态而变化。
③贝克莱质问道,既然那些足以证明颜色和滋味只能在心中存在的论据,同样可以证明广延、形状和运动也只能在心中存在,有什么理由说第二性的质只能在心中存在,而第一性的质却在心外存在呢?
(3)贝克莱对洛克抽象概念的批判
①物质实体无自身存在的理由。
洛克承认物质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各种可感性质都必须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因此,必须假定作为支撑点的实体的存在。贝克莱说,有广延和能运动的实体存在于心外的主张,依靠的是传统的抽象观念学说。他所谓的抽象学说指把可感物的被感知的性质从事物的存在中抽象出来,让“存在”成为不可感的支撑点。他认为物质实体除了声音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连带一个它支持偶性的概念外,没有任何意义。
②否认抽象概念的存在。
贝克莱站在彻底的或极端唯名论的立场上,否认抽象概念或共相的存在。他说,抽象作用只适用于可以被感知的存在,即观念,而不能设定不可感的存在; 抽象只能从己知的东西出发,把一观念与另一观念分离开来,而不能设定观念以外的未知的东西。贝克莱反对抽象学说的用意是反
对把事物的可感性质与事物的存在分开,把存在限制在可感的对象范围之内。贝克莱认为即使有物质实体存在于心灵之外,我们也不能知道它。(4)贝克莱对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的批判
洛克还认为,感觉必须有一个外在的原因,才能说明观念的来源,但他又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贝克莱说,假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并不能解释我们观念的产生。设立一个外在原因,但又不知道原因为何产生结果,那么外物如何产生观念,所以这一假设是不充分的。如果不假设这一原因,而只假设一个有智慧的东西,我们仍能说明观念的产生,我们仍能拥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观念,那么这一假设就是没有必要的。贝克莱的结论是,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总之,物质实体既无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无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如果外物存在,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假如它不存在,也不妨碍我们相信现在所有的观念。贝克莱说:“你既不能说出你相信它存在的任何理由,义不能指出假设它存在它又会有什么用处。”这样贝克莱就取消了物质实体的存在。
6. 简要叙述罗吉尔·培根是如何论述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
【答案】罗吉尔·培根是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没有经验就没有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须被经验所证实。在他看来实验科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越性:
(1)能够充分证明科学的结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虽然推理可以排除那些自相矛盾的科学结论,但是只有实验科学才是确定科学的必要条件。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2)可以辅助其他科学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罗吉尔·培根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3)具有很强的自身实用性。
从事实验科学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此来实现人们的世俗目的。
7. 卢梭是如何论述社会不平等的二个阶段的。
【答案】卢梭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既赋予人自由,也包含着使人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这种社会的不平等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加剧。他把社会不平等分为三个阶段:
(1)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私有制发展到极端时,穷人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从富人手中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富人便制定了制度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私有财产权。
(2)国家的产生和官职的选任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由于在第一阶段,人们的联合己不足以防止犯罪,于是人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