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853西方现代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白板”说

【答案】“白板”说是指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这个用语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像一块写字板,虽然它潜在地是可想象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它有了思想之前,它实际上什么也不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学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2. 卢梭的公意

【答案】卢梭的公意是集强制和自由的权力为一体的,由全体社会的共同利益指引的,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公意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②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公意与众意不同,众意是指社会成员私人和个人意志的总和。由于私人意志与其他私人意志相冲突,因而市民社会需要由共同利益指引的公意。

3.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4.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

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二、简答题

5. 简述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上升之路的观点。

【答案】普罗提诺认为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只有回到太一才能得到解脱。灵魂摆脱肉体的唯一途径是人的灵魂朝向本休或神的上升活动,这具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价值。

(1)灵魂上升的原因

普罗提诺说:“灵魂很自然地对神有一种爱,以一个处女对她的高贵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可是当她委身于创造时,她在婚姻中受骗了,于是她把以前的爱转换成尘世的爱,失去了她的父亲,变得放荡起来。一直要等到她重新开始仄恶尘世的放荡,她才再次纯洁起来,回到她父亲那里,才一切都好起来。”

(2)灵魂上升的途径

①通过德性的修养,净化灵魂;

②经过对神的沉思,最后达到观照神的最高境界。

(3)观照

观照能够使人达到迷狂境界,而迷狂是灵魂出窍、舍弃躯体与至善的太一合一的不可名状、无与伦比的神秘状态,它是比幸福更强烈、更充实的生命体验。普罗提诺认为观照是只见光线,不见对象的。换言之,一切可视对象都被融汇在光线之中,即便是神的形象也不会出现,否则将不会有神人合一的境界。

6.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

(2)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的方法

①为了应对形而上学危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想,提出任何一个经验都既包含有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即自在之物(它本身不可认识)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 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即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纯粹概念(诸范畴)。

②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 只不过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去与对象“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③“哥白尼革命”不只是一个力法论的转变。康德把它作为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涉及到认识力一式的根本转变。康德的设想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同时,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人的纯粹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它们来认识对象即是“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

④康德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康德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因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才能成为经验的前提。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先天综合判断可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判断,二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三是形而上学的判断。

a. 数学判断

康德认为,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只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