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视觉搜索
【答案】视觉搜索是指视觉系统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2. 意识流
【答案】意识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是一种连续不断、变化不定、斩不断的“流”,像溪流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断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
3. 情操
【答案】情操指较复杂的带有理性的深沉情感,是构成个人价值观和品行的重要因素。可分为理智情操、美的情操、道德情操、宗教情操和自我情操等。美国心理学家R.B. 卡特尔把情操看作个体习得的动力特质,属外能,并认为自我情操是人格的基本动力以及其他情操的基本统一结构。
4. 比率智商
【答案】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式中IQ 表示比率智商,MA 表示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CA 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为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
二、简答题
5. 简述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1)学习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以实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观上主张,学
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过程同时发生;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实形成结论的过程; 而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生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情节组成的,每一个情节(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和强化原则;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6. 为什么信总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1)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者心理学的面貌。
①在认知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中,一个重要之点是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②同时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使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使心理过程的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使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2)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认知心理学家相信应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给心理学本身带来了很多变化,同时也对一些临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所以说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7.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8. 有些人认为,教给学生知识,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你认为对吗? 请你论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答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1)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而能力是保证个体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
②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较容易获得,而能力的形成则比较缓慢。然而,能力一旦形成,要比知识技能稳定得多。
③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只有那些能够灵活迁移和使用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2)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
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 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9. 什么是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案】短时记忆的特点主要包括:
(1)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2)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总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个单位。
(3)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4)通过复述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