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不注意视盲的含义

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该现象是20

Neisser 和Becklen 在一项研究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时发现的结果,

中将两组球员玩球类游戏的录像透明处理后叠加在一起,一组球员穿自色制服,而另外一组球员则穿黑色制服,被试的任务是数出某一组球员传球的次数。实验结果发现,只有21%的被试报告他们看到了在录像中间意外出现的穿过球场的撑伞女子。

(2)不注意视盲与注意捕获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注意捕获是一种与不注意视盲相反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某些刺激突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会被自然地吸引以至于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②产生的结果不同。不注意视盲是指这个意外刺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注意捕获是指这个意外的刺激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③产生的原因不同。不注意视盲和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与目标任务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即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符合被试基于目标任务的特点所形成的注意图式,而不注意视盲则可能是这些刺激与注意图式偏离导致的。

2. 自传体记忆有什么功能? 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怎样的?

【答案】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自传体记忆分为两类:个人语义记忆和个人情景记忆。

(1)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①自传体记忆使自我具有延续性。

②自传体记忆的社会功能促进人们的社会互动。

③自传体记忆的定向功能让人们根据以往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

(2)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①自传体记忆测验

自传体记忆测验通常给被试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一些亲历事件。

②无线索词的自传体记忆研究

不给予线索词只是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析总结Wang

和Conway 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文化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记忆发生的时间以及性别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3. 1983年Jacoby 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见表)是怎样进行的? 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结果?

【答案】Jacoby (1983)的实验证明了外显的与内隐的记忆功能的分离。

(1)实验程序

①要求3组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

,因此被试事先得小到关在“元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符号(xxxx )

于该单词的信息;

在“有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它的反义词,这样被试事先得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从而可以预料它;

在“想出”的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但紧跟着出现一排问号,被试的任务是想出该单词来,而主试小呈现该单词。

②通过这种程序,Jacoby 巧妙地改变了被试完成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和意义加工的数量。

,因为被试事先无法预料该单词,但同时也要第一种条件下要求看清字形(感知觉的加工多)

求很少一点意义加工;

第二种条件要求较少的感知觉加工,因为反义词首先呈现,这样被试事先就得到有关呈现的单词的信息,但相应地涉及较多的意义加工;

最后,“想出”条件基本上不涉及感知觉加工,因为要求被试想出来的单词小在视觉上呈现出来,但是要求最大数量的意义加工。

③实验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

(2)实验结果

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显相反的结果。

(3)对结果的解释

两种测验之间出现了分离现象,这就是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功能上的分离。

4. 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首次注视时间

①首次注视时间指在首次阅读中,某兴趣区内的第一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

②首次注视时间能有效反映词汇通达的早期阶段特征。

(2)凝视时间

①凝视时间指从第一个注视点开始到注视点首次离开当前兴趣区的持续时间,包括兴趣区内的回视。

②凝视时间是反映词汇通达早期阶段的指标。

(3)第一遍阅读时间

第一遍阅读时间指读者的注视点首次跳向另一兴趣区之前对当前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注视时间之和。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

,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

5. 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答案】(1)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①早期选择理论

a.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b. 衰减模型。Treisrnan 对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

J.R.Deutsch 和D.Deutsch 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2)具体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

具体名词(生活用品、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等)。

②控制变量

实验环境、被试的听力情况、身体状态等。

③实验程序

a. 过滤器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然后让被试采用两种方式(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的方式)进行报告。如果被试以耳朵为方式报告的成绩较优,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b. 衰减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告诉被试左耳为追随耳,而右耳为非追随耳,实

,如果被试能回忆出右耳听到的内验结束后出乎意料的让被试回忆右耳所听到的内容(非追随耳)

容,则支持衰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