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测量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真分数

【答案】真分数是指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真分数只是一个理论上构想的概念,在实际测量中是无法得到的,因为无论什么测量工具都不可能没有误差。真分数的操作定义是无数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2. 常模

【答案】常模是一种参照标准,是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根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用;按学校年级制定的各年级的常模,适合教育测验;根据分数的性质,可分为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3. 瑞文测验

【答案】瑞文测验是英国人瑞文在1983年设计的一个智力量表。由于该测验是非文字的,测试不受文化、种族和语言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测量个体的观察、思考与推理的能力,而不考虑他们的文化、种族与体质。整个测验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 、B 、C 、D 、E 五组,每组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瑞文测验施测很简单,每个被试发一个量表和一张答卷纸即可。

4. 年级当量

【答案】在教育成就测验上,经常采用年级当量来解释分数。年级当量是把学生的测验成绩与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看他相当于几年级的水平。这种年级量表选择题目与指定分数的方法步骤与年龄量表类似,所不同的是用年级水平代替了年龄水平。

5. 测验标准化

【答案】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其内容包括确定目的、科学命题、选取代表性样本、做题目分析、确定统一的指导语和施测条件、规定评分与解释、分析测验的信度、效度等。其目的在于使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符合标准测验条件的程序。如果测验结构好,样本大且有足够代表性,对所测查的心理变量是在符合常模要求的标准情况下取样的,其测验就是标准化的、有成效的。

6. 效标

【答案】效标是指与被试群体无关的外部客观标准。一个好的效标有如下条件:①必须能最有效地反映测验的目标;②效标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稳定可靠,不随时间等因素变化;③效标

可以客观地加以测量,可用数据或等级来表示;效标的测量的方法很简单,省时省力,经济实用。

7. 学习障碍

【答案】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言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基本心理历程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数学演算方面,可能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这种异常状态包括诸如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阅读缺陷以及发展性失语症的情形,并不包括儿童因视觉、听觉、运动障碍、智能迟滞、情绪失调或环境匮乏等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有很多表现,但专家们强调对其原因的探讨,因为学习障碍表现的个别差异很大,这些差异也反映在他们对测验工具的选择和康复计划的制定上。

8.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答案】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即行政职业能力考试,是我国用于录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能力倾向测验,是为了适应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需要,由人事部考试录用司委托有关专家编制的一个职业能力测验。迄今为止,已经应用于几十个部委的干部录用,并已被若干省用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试录用。其内容包括言语理解、知觉速度与准确性、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5个部分,共180题,测试时间为90分钟。

9. 顺序数据

【答案】顺序数据是统计数据的一种,指用来表示顺序、等级的数据。如优、良、中、差等,对于这类数据,要反映平均水平,只能用中位数表示。

10.心理健康评估

【答案】心理健康评估是开始于20世纪初的一项社会工作,评估的对象涉及病人和健康人。心理健康强调生物医学、心理、社会模式,其评估的内容涉及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健康史自我报告、个人档案、观察、晤谈、生物医学检查、心理测验等。心理健康问卷是心理健康评估主要的标准化手段之一,是用来量化观察中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对群体或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以数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和解释,这一过程称为评定。

二、简答题

11.简述心理测量中被试可能存在的心理反应倾向及控制方法。

【答案】(1)心理测量中被试可能存在的心理反应倾向主要有:

①练习效应,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②疲劳效应,被试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③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即被试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测定,所表现出的期望效应和猜测实验目的对自己利弊而作出的不实反应,是影响内在效度的一个问题。

④进行心理测验时,被试偏好肯定或否定项或者长短项中的一个。

(2)心理测量中关于被试心理反应倾向的控制方法有:

①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如通过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用来应对实验中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等。或者让递增、递减序列的数目相等,且交替出现来对这些额外变量进行控制。

②统计控制法。当实验中某些额外因素未能加以有效控制时,可以采用剔除极端数据,统计校正或根据主试观察剔除不可靠的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③编制测验时,选项长度尽量一致,肯定否定项交叉错落布置可以消除被试的选项偏好。

12.简述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

【答案】心理测量误差指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测量误差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所致。测量误差表现为不准确或不一致两种方式。心理测量有两种误差,即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只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不影响稳定性。而随机误差既影响稳定性又影响准确性。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即:

(1)测量工具方面,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有所不同。心理测量工具通常是一套以测验(问卷)为核心的刺激反应系统(通常称作量表)。心理测量量表是否稳定、是否真正测到了所要测的东西是测量工具造成误差的两种主要原因。

(2)测量对象方面,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受测者真正水平是否得到正常发挥。一般地,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在接受测量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

(3)施测过程,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偶然因素,如测试环境的亮度、噪音控制等。

13.简述编制心理测验的一般程序。

【答案】编制的步骤主要有:

(1)确定测验目的。确定的内容包括测量的对象、测量的目标和测验的用途。

(2)拟订测验编制计划。测验的编制计划是编制测验的总体构思,通常制成双向细目表。要明确的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而具代表性的测验内容,不致使项目偏离了应测的范围;二是对各个内容点的相对重视程度,通常用百分比来标明。

(3)编选测验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收集资料;第二,根据测验目的和测验对象等选择项目形式;第三,根据编题的双向细目表,编写项目,项目数应比最后所需的数目多一倍至几倍,以备筛选和编制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