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611国际政治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马克思主义

【答案】新马克思主义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界流行的一种思潮,其代表人物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人在解读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的过程中,运用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解释模式。

2. 证伪方法

【答案】证伪方法是指有针对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来订正原来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者是卡尔·波拍。该方法论认为,任何事实本身都是不可穷尽的,采用传统的归纳方法,不可能证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确实是真的,只要找到一个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相矛盾的事实,就可以判断原来的定律和理论为假。

3. 金融危机

【答案】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

4. 南北关系

【答案】南北关系是指大多地处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与大多地处北半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战略问题。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南北关系问题被正式提上了国际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资金转移和技术转让条件苛刻,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南北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 双读

【答案】“双读”是指对文本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意在揭示文本的稳定效果与动摇之间的关系。第一读是对占支配地位的解释进行注释和重复,说得确切些,就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怎样取得了稳定的效果。它通过建立相同的基本假定而忠实地叙述占支配地位的故事,并且在论证中重复常规的步骤。要点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看起来是前后一致的。第二读是通过对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之内的小稳定方面运用压方面动摇之。它揭示其内部的紧张与矛盾是怎样被掩盖或排斥的。事实上,文本、话语或制度的内部总是有紧张和危机的因素的,这些东西使得整体不那么稳定。

6. 共同安全

【答案】共同安全是指1982年,以帕尔梅为首的“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率先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战争的双方只能同归于尽,因此,对抗的双方必须谋求共同的生存。该委员会认为,持久的安全只有在全体国家能够共享安全的时候才能实现,而这一点的实现只能通过建立在平等、正义和互惠原则之上的合作。

7. 返回的难民

【答案】返回的难民是指在原籍国之外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在返回原籍国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两年)仍然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得到再安置并享有应得的权利的难民。就这种情况而言,联合国难民署的代理机构在其原籍国的活动的宗旨就是要使他们的返回成为可持续的。

8. 全球主义

【答案】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是通过资本与货物、信息与思想、民众与军事力量以及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的流动而实现的一种涉及洲际相互依存网络的世界现状。这种现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所涉及的是联系的网络,而不是单一的联系。②在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联系,但其中必须包括跨洲的联系。只有地区的或国家间的联系不是全球主义。③与相互依存一样,全球主义是多维现象,既有经济全球主义、军事全球主义、环境全球主义,也有社会与文化全球主义。

9. 权力转变理论

【答案】权力转变理论是指奥根斯基提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竞争,导致战争的原因并不是国家间能力的不平等,而是国家能力的改变。说得确切些,当一个对现状小满的挑战国开始得到类似于霸权国能力水平的时候,战争就会发生。挑战国会发动战争以巩固其地位。

10.天下观的世界主义

【答案】天下观的世界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是以道德文明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特点。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天下”是由“家”和“国”构成的,即所谓“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在这里,“国”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是指大夫统治的地方。政治家统一诸国,叫“得天下”; 由统一走向分裂,则叫“失天下”。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天下”又有“中国”与“四方”之分。在中国的早期文明发展中,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华夏族,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自称“中国”,而对于四周文化比较落后的部族,则称之为“四方”。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民族? 什么是民族主义?

【答案】(1)关于民族的界定,可以分为客观派和主观派:

①客观派强调民族构成的客观因素,其中包括地理条件、宗教信仰、肤色、种族、语言、习惯,以及共同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例如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②主观派强调人的情感与意愿,认为民族是一个由情感和意愿的纽带连结起来的共同体。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哈斯、安德森、法国历史学家勒南等。要比较全面地界定民族,必须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起来。

(2)人们通常认为,民族主义是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一个词,它既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又是指一种社会运动。这两者往往是分小开的。作为一种观念,它总是伴以实际行动,而作为社会运动,它又总是有自己的特定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

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三点:

①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②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③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

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基本政治关系就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这包括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乃至建立民族国家。

12.简述国际政治的含义。

【答案】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

(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它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即具备参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影响其他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

③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④国家由此构成了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就其内容来看,这种政治关系是由三个层次的关系所构成的。

①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