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81国际政治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理性行为体模式

【答案】理性行为体模式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对外诀策,都是从国家对外政策目标出发作出的选择的一种对外决策的形式。这种选择符合国家的利益,国家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因而是合理的。这种模式的假定是:国家是谋求其利益最大化的整体一致的行为体,其行为是合理地权衡各种选择的代价与利益的结果。事实上,正因为人们假定国家的行为是以一种有目的和聪明的方式,因此有关对外政策的分析才成为可能的事情。

2. 康德主义

【答案】康德主义又称世界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跨越国界的社会纽带把作为国家臣民或公民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在康德主义者看来,以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乃是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

3. 区域主义

【答案】所谓区域主义,就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各个国家强调彼此合作的价值,并且为之做出各种努力的倾向。这些努力包括形成共同的区域意识、扩展相互交往的层次和采取统一的政策行为等,其核心是形成一套区域性制度安排。区域性制度安排的构建过程就是区域化。例如,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制度安排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成为欧洲区域化的核心内涵。冷战结束后,区域化与全球化成为并行小悖的两大发展趋势,不仅欧洲一体化运动如火如茶,北美和亚太的区域主义也方兴未艾,其标志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功组建。

4. 权力转变理论

【答案】权力转变理论是指奥根斯基提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竞争,导致战争的原因并不是国家间能力的不平等,而是国家能力的改变。说得确切些,当一个对现状小满的挑战国开始得到类似于霸权国能力水平的时候,战争就会发生。挑战国会发动战争以巩固其地位。

5. 极

【答案】“极”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这些大国与一般国家的行事有明显的不同。利维认为,大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是因为:①高水平的军事能力使它们在战略上比较自足,并有能力使它们的权力突出地表现于国界之外; ②它们的广义的安全概念包括对于地区和全球权力平衡的密切关注; ③在界定和挥卫其利益时它们比弱小国家更加武断。从以往的权力结构看,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单极、两极和多极。单极是指权力集中于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是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

6. 对外政策

【答案】对外政策是指对外政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7.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己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政策,最初用来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印度、缅甸政府的赞同并在政府联合声明中公诸于世。现在它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小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整体,其中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领土是主权的具体体现,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则是处理国际争端的基本方法,也是要达到的目的。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和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不仅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适应现代国家关系发展的需要。

9. 外交谈判

【答案】外交谈判是指国际上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谈判,如国际贸易合作、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军事纠纷、围绕朝核问题进行的“六方会谈”、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多方会谈等等。外交性谈判程序严谨,准备充分,效果鲜明,影响较大,谈判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制约性。

10.新安全观

【答案】“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指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

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新安全观念”,其中包括“合作安全”,区别于以往以对抗为特点的安全战略; “共同安全”一国的安全是以全部国家的安全为条件; “综合安全”,强调安全的多层而,以区别于以往单纯强调政治一军事安全的研究等概念。

二、简答题

11.国际体系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答案】从“英国治下的和平”到美国称霸世界,从冷战的“两极”到后冷战的两种格局并存,国际权力结构的动态发展表明权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导致体系不断变革。

(1)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源于国家权力的不同的增长率

通常,霸权国家对于它们的相对权力地位是非常关注的,因为相对权力的改变对它们具有至关重要的安全意味。在一个无政府的自助体系中,这些国家不得不时刻关注那些可能利用增大的相对能力反对它们的国家。对于发起挑战的国家,它们有两种选择,要么提高自己的相对能力,要么削弱对手的实力。然而,任何一个霸权国家的不受挑战的状态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在这里,是国际体系自身的运行规律在起作用。罗伯特·吉尔平在研究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行为时,提出了这样的假定:

①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相信改变一种国际体系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②如果预期利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能获得纯收益),那么一个国家就可能力图改变这种国际体系。

③一个国家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式谋求国际体系变革的过程,只有到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时才会停止。

④当变革和扩张的成本与所得收益达到平衡状态之后,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就会快于维持现状所得到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⑤如果一个国际体系失去平衡,那么这个国际体系就会发生变革,并出现一种反映权力重新分配的新平衡。

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体系内部成员之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

(2)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

①国际体系的变革所涉及的主要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权力的竞争中,如果所有大国都接受一种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是合法的。在一个合法的结构内,大国所以会维护这个结构,是因为它们认为这个结构符合它们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生冲突,也只会在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如果某个国家想要打破这个结构,那它就必须考虑其他大国的反对。

②但体系的合法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也即它只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是合法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体系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