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新闻评论写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Talkshow
【答案】Talkshow 也就是中国的论坛式评论。即由主持人在演播室现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就社会生活中与群众比较贴近的事件和话题展开讨论、争鸣的谈话体节目。
2. 文前按语
【答案】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是最常用的按语形式。它居于文章或报道之前,常以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排版。在三种按语形式中,地位最为重要,编排位置最突出、显著。写作要求言简意赅,常使用论断性语言,不必重复叙述新闻中的事实,也无需组织论证,只要直接、鲜明地提出论断即可。文前按语不要拟标题,也不宜署名。
3.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4. 编者按
【答案】编者按语是指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其显著特点是“立片言以居要”,目的在于画龙点睛,把新闻报道或文章中最精彩的、结沦性的意见点出来,以引起读者注意,提高宣传效果,常常被人们称为阅读报刊的“导游”。
5. 新记《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新纪《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弯等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吴鼎昌独自投资并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弯任总编辑兼副经理,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读者。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力一面,锐意改进,推出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因而其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将其触角伸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6. 分论点
【答案】分论点是指派生于评论的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从属论点。不少新闻评论由于论述的内容比较重要,比较丰富,为更好地阐明总论点,往往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又称分论点或子论点,它们都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
7. “配”评论
【答案】“配”评论,是指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撰写的言论。无论是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以及编者按、编后,它们都常常依托新闻报道发表。新闻事实是否值得配评论取决于它是不是有值得评论的价值,当新闻报道触及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包含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思想和观点在内时,就值得配写评论。
二、简答题
8. 提高基本素养与评论写作的关系如何?
【答案】新闻评论工作搞得好不好,评论的质量高不高,关键取决于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何。评论工作者不但必须具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编辑、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修养。称职的评论工作者,应该既是报纸的代言人,又是编辑部能出观点、出主意的参谋员,是既能写评论又能写重点报道的多面手。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一家媒体队伍的基本面貌和素养。
做好评论写作,必须提高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只有提高政治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体现时代精神;
(2)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政策观念,才能学会分析问题,做好党的“耳目喉舌’夕;
(3)评论工作者必须注意文化知识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学识渊博,精通业务,因为一篇好的评论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写作功底的集中体现。
9. 新闻评论的基木论证方式有几大类? 彼此有何异同?
【答案】(1)新闻评论的基本论证方式
具体有立论与驳论两大类:立论,是指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 驳论,是以反驳别人(或论敌)的某种错误观点(或反动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传播真理。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2)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
驳论和立论都需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通常都需要“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3)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
①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重在从侧面、反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驳斥对方论点。
②从论辩的过程来看,立论包括“确立论点一组织论据一推埋证明”三个步骤; 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一确立论点一展开批驳”三个步骤。形成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
③一般而言,立论是目的,驳论是为证明立论的正确性,是证明自己的立论的一种手段。立论有时在破的基础上进行,“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立论是议论重心,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确立自己的论点。
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驳论方法,只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10.新闻评论工作要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有哪些基本做法?
【答案】要坚持新闻评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就必须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般可采取三个“结合”和组织集体写作的办法。
(1)三个“结合”
①上下结合,也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就报社内部来讲,针对重要评论,总编辑、副总编辑等主要领导从明确主题、撰写提纲到最后定稿,都要给予具体指导。领导同志的思想政策水平和对全局情况的把握是写好评论的有利条件。
②点面结合,也就是评论部(组)同志和全编辑部同志相结合。
搞好评论工作,光依靠专业评论人员还不行,还要发动编辑部其他各部(组)的同志关心评论工作,努力造成一个人人出题目、个个写评论的局面。每个编辑、记者,都应依据所采写典型和组织版面的需要,主动配发各种形式的评论,把这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这样,媒体就可以做到“天天有评论,版版有声音”,充分发挥新闻评论在新闻评论中的独特作用。
③内外结合,也就是报社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结合。
在报社外,应约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真知灼见的同志担任特约评论员,应组织党委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报纸写评论,也需要有在社会各方面有影响的评论家,还应积极吸引广大受众在媒体上对各种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评论。
(2)组织集体写作
组织集体写作,是贯彻群众路线、发挥集体力量的一个好办法,通常情况下,这种办法不宜也不必过多采用,但撰写一些应急的重要评论,这确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组织集体写作,一定要坚持集体研究,从确定论题、选择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认真的充分的讨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快,二是能够集思广益,三是带徒弟的一种方法。不过,这样做一定要研究得透,主题要明确,认识要一致,而且又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统一的提纲,这样才能够达到既提高效率,又能保证质量的目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