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2.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3.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4.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

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蔡琰《悲愤诗》)

【答案】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

6. 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

7. 子日:“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答案】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

8.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答案】都:都城。

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答案】(1)体:肢。

(2)勤:劳。

(3)五谷:稻、黍、稷、麦、菽。

10.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

三、简答题

11.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有哪些结构类型。

【答案】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

(1)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中,“怨”是动词,“敢”是助动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首先宾语必须是代词,其次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

“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四、分析题

12.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本

(2)沐

(3)及

(4)責

(5)縣

(6)鹿

(7)武

(8)景

(9)目

(10)夭

【答案】(1)本: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木的根。

(2)沐:形声。从水木声。

(3)及:会意。从人从又。

(4)責:形声。从贝朿聲。

(5)縣:会意。从系持倒首。

(6)鹿:象形。

(7)武:会意。

(8)景:形声。从日京声。

(9)目:象形。

(10)夭:象形。

13.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