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处于由水生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中间位置,有“活化石”之称。
本文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大鲵胃肠道胚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鲵胃肠道内5-HT细胞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和密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同一器官在不同发育时期及同一发育时期不同器官内5-HT细胞的分布密度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其胃肠道的形成、分化及发育的基本特征,为大鲵的发育和人工养殖等积累基础资料,也为其他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
1. 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出膜第7天时,大鲵还没有胃和肠的分化。出膜第21天时,可观察到胃和肠的分化。出膜第35天时,胃肠道分化为胃、小肠和大肠;胃部较为膨大;肠道的长度增加;至此胃肠道各器官在形态上分化基本完毕。出膜第56~350天,胃肠道各段直径逐步变大,长度逐渐增加。
2. 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出膜第7天时,大鲵胃肠道为一条狭窄的直管,仅由黏膜上皮组成。出膜第21天时,胃壁由黏膜上皮、固有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肠壁由黏膜上皮和肌层组成。出膜第35天时,胃壁可观察到黏膜肌层;大肠壁由黏膜上皮和肌层组成。出膜第77天时,小肠壁观察到外膜。出膜第98天时,胃壁可观察到黏膜下层;小肠壁分化出明显的固有层;大肠壁可观察到外膜。出膜第119天时,大肠已分化出了固有层。至出膜第180天时,胃肠道壁均具备了黏膜上皮、固有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随胚后发育的进行,胃肠道的结构逐步完善。
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出膜第98天时,大鲵的胃和小肠中均检测到5-HT阳性细胞,大肠中未检测到。出膜第119天时,大肠中也检测到5-HT阳性细胞。大鲵胃肠道在同一发育时期不同器官内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是,小肠中最大,其次是胃,大肠中最少。
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还显示,就胃而言,出膜第98天至第147天5-HT阳性细胞密度增幅不明显,但出膜第180天与第147天相比显著增加,出膜第350天与第180天相比增幅明显。就小肠而言,出膜第98天至第350天各发育阶段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均有所增加,但增幅不明显。就大肠而言,出膜第147天与第119天时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增幅不明显,但此后各发育时期5-HT阳性细胞与前一时期相比均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大鲵胃肠道各器官在不同发育期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随着发育的进行而逐渐增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