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理工大学美术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术鉴赏

【答案】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己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使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美术鉴赏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美术鉴赏会受到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制约。

二、简答题

2. 西泽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案】在进步主义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下,创造性自我表现的观念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得以实践。维也纳的艺术家弗兰兹·西泽克是第一个声称儿童美术具有内在价值的人。在他的观念和实践的影响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自我表现成了一些美术教师的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学生的表现和创作活动中尽量避免成人的干预和影响。

西泽克20岁时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受维也纳分离派影响很大。在还是一位艺术的初学者时,他就开始关注儿童美术,后来开办了一所儿童艺术学校,以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教儿童美术。他不强调技巧的学习,学习方法也没有太多的秩序,而是在方法、材料、主题等方面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显示他的不干涉的思想。但也有学者认为,实际上在西泽克的学生的作品中还是反映出成人艺术的痕迹,而且有的作品表现出相当精确的测量和计算能力。可见,西泽克虽然被冠以儿童美术的“自由表现之父”之名,但这种“自由”依然是相对的,只是比起同时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与方法,他自由了许多。

3. 试分析美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评价目的、价值认识不明确。以往的评价无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及价值,暂且不说评价的依据正确与否,单以评价方式来看,仍以量化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既没有评价的依据,又无法说明存在的问题。而美术学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更无从显现。

(2)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主体缺失。以往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从没有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往往教师要求干什么,学生就做干什么,学生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布置意图完全不知,也不作任何思考。学生丧失了自我思考和认识自我的机会。人格由此变得没有主见,变得习惯依赖,变得不善于思考,由于过分地关注那个抽象的分数值,无形中,人就变得更急攻近利。人格的培养由此丧失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3)评价内容、形式过分单一。以往的评价跟其他学科一样,只看作业,而评价也往往就是

书面上的一个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及个性差异等主观因素没有任何记录和评价,这样的一个单一成绩没有任何信服力,其结果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容易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产生误导。

(4)教师对评价观念的理解偏差导致教师自身也无法得到完善、提高。

4. 什么是科学理性主义? 什么是浪漫表现主义? 美术教育如何在两极之间变化?

【答案】(1)科学理性主义指的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法上追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必然。

(2)浪漫表现主义则指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法上追求情绪、想象、自由、直觉、随意、偶然。

(3)历史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对这两极的归附,形成了科学理性主义传统和浪漫表现主义传统。这两种思想传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科学理性似乎是一种冷性的,浪漫表现则似乎是一种暖性的。如果用阴阳的范畴加以置换,则科学理性属阴,浪漫表现属阳。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同样可以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确定其两极关系。通过系统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是在这两极之间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变化的,在某一个时期偏向于科学理性,另一个时期又偏向于浪漫表现。应该说明的是,在进行时期的划分时,虽然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但不可能绝对地以时间作为标准,因为事物的发展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各种思想和行为,甚至是对立的思想和行为交融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进行的分期只能依据一个时期的主流思想和行为来进行。

5. 19世纪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对美术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工业的快速发展,手工艺人的作用逐渐被取代,然而新的工人阶层缺乏审美方面的训练,导致了工业产品趣味的低下引起了社会对艺术与工业制造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考。在这种思考中,英国出现了艺术和手工艺运动,主张通过美术教育改善工人的审美趣味,进而达到提高工业产品品质的目的。这场运动的理论旗手是罗斯金,积极的响应者和实践者是莫里斯。

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了万国博览会,由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趣味低下,导致了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发生。随之,德国以及西欧各国也相继开展了这一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英国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罗斯金起了先驱和号于的作用。他以“劳动者的艺术教育”为题发表演讲,指出现代社会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审美趣味的堕落。因此,要改变社会风气,就必须培养人民对艺术的爱好与趣味。他认为:“只有真挚或忠实的情操,才能产生出真正是关的艺术品。而只有接近真正的艺术品,才能有美的陶冶,所以高尚的情操就包含在追求美的陶冶之中,只有真正是美的作品,才能对人的精神活力和情感上的喜悦发生育益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罗斯金的信徒、英国工艺美术家莫里斯继承了罗斯金的观点。他认为欢乐与工作的分离、艺术与工艺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弊病,主张在社会普及艺术,让艺术从作为少数人的奢侈品的位置中解放出来,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他尤其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为工艺品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优秀的工艺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趣味。

在这一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国家纷纷开设了地方性的艺术学校,来满足工业生产对工艺人才素质的需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甚至于1870年颁布了图画法案,要求向所有超过5万人的社区的男女成员和儿童提供强制性的免费图画教育。英国人史密斯被聘为波士顿的第一位图画指导和马萨诸塞州第一位图画督学,为美国的美术教育做奠基性的工作,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制订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的图丽教学计划,他还促成了艺术师范学院的成立。

6. 你认为教师对学生美术作朴的评价应该以“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还是以“科学性评价为主”? 为什么?

【答案】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激励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自豪感。但“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忽视了对学生作品问题的指出,这样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失去进步的方向,盲目地去学习。而“科学性为主”的评价观,既注重看到学生作品进步的一面。还恰当地指出小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7. 文化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程序和方法如何?

【答案】在美术教学中,文化资源可以作为部分融入一种更为庞大的课程内容中,发挥说明、例证、范图等作用,这种方式相对简单和灵活。而如果要使之上升到一种课程的高度,则必须经过一定的转化过程,因为文化资源并不等于美术课程资源。具体的过程与方法是:

(1)寻找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

(2)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

(3)分析其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

(4)分析其教育功能和价值;

(5)教育资源转化论证(局部可用还是整体可用,适用的年龄和条件);

(6)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和梯度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

三、案例分析题

8. 案例:《美术字设计》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字体设计课,课前我自己绘制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变体美术字作品,通过运用多媒体使学生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变体字,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变体美术字的装饰、变化规律。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创作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注重教学的灵活性,比如:第一步打格,第二步写单线,第三步写双线,这样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不感兴趣。我把课题拟定为《字的联想》,教学中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通过学生的联想,不但掌握变体美术字的设计方法,主要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理解生活与美术的关系,更懂得观察生活,体会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设计这节课时,为了能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游戏的形式,出示用变体字写的学生的名字,让学生进行拼字组人名,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也能变得这么漂亮,就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