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717美术教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案

【答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学设计、导学案等,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进度和时间分配等。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没有固定的形式。

二、简答题

2. 课件制作包括哪几个过程?

【答案】课件制作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课件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课件的主题、明确课件演示的目的、选择课件的内容及控制过程;

(2)脚本创作—使课件的设计更加具体化,如课件的步骤、场景、动画效果、流程的控制、素材的使用、整个课件的屏幕设计效果、画面间的链接;

(3)准备素材——采用拍照、扫描、录音和利用现成的素材等方式,收集、选择和处理素材;

(4)制作与调试——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具体制作课件,并根据演示效果加以调整和完善。

3. 列举十种校内美术课程资源。

【答案】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 、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4. 美术评价有哪些主要策略?

【答案】美术评价的主要策略包括:

(1)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提倡质性评价;

(4)注重纵向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5. 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价值分别是什么?

【答案】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教学目标表述为以下三个维度:

①知识与技能: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②过程与方法: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当下实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也是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目标的,但在综合性地表述总目标之后,还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①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②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 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④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 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3)总的来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学习阶段和学习领域表述了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则以“成就标准”的形式对各个学习模块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表述。

6. 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都是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

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比较。通过比较音乐的小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合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③知识与技能

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了解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通过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培养与其相关的表演、创作能力。

7.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术教育发展卞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课程名称的更改和对美术课程认识的不断完善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社会生活逐步走向正轨,各行各业恢复正常。随着学校教育的正常化,美术教育也勃然复兴,迎来犷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期间,美术课取代了图画课成为课程的名称,这意味着课程内涵超越了图画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回归了美术课程的应有之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的教育与课程文件,促进了社会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不断完善,保证和拓展了美术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美术教育组织管理和教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以前,在政府体制内一直没有设置主管艺术教育的行政部门,社会也没有相关美术教育的组织和团体,更没有相关的学术刊物和研究机构,这既是我国美术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的表征,也直接制约了美术教育管理、研究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美术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教育部成立了相关的行政部门,社会的美术教育非政府组织和团体也应运而生,还诞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理论刊物,从而形成了美术教育组织管理和教学研究体系,造成了信息通达、组织有序、氛同良好的美术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