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音乐学院826中外音乐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特拉文斯基

【答案】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体裁广泛,艺术风格涉足20世纪的重要流派。早期创作了具俄罗斯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火鸟》《春之祭》,1920年至1951年间以芭蕾舞剧《普尔契内拉》《管乐八重奏》和歌剧《浪子的历程》等作品成为“新古典主义”的旗帜人物,晚期转向十二音音乐创作,代表作为舞剧《阿贡》。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2. D. 斯卡拉第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和古钢琴家,A. 斯卡拉第之子。当时最重要的羽管键琴作曲家,作有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近600首,大多用二段式结构,主题风格多样,织体处理灵活。独创炫技性演奏手法如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平行三六度、刮奏、长颤音等。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维也纳古典奏鸣曲。

3. 斯托克豪森

【答案】德国作曲家。学于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后赴巴黎师事梅西安与米约,50年代起在科隆广播电台工作,制作了《电子音乐练习曲I&II}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他积极探索20世纪后半叶的新音乐流派,为月个乐队而写作的《群》为空间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钢琴曲XI 》则异示出随机音乐的观念,此外还涉足整体序列音乐、音色音乐、世界音乐等。

4. C.P.E. 巴赫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 巴赫的次子。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

,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滕堡奏鸣曲》

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5. 无词歌

【答案】按照歌曲体裁风格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由歌唱性旋律和音型化伴奏织体组成,由

门德尔松创立。他写有49首无词歌,有些带有标题,如“威尼斯船歌”“春之歌”“纺织歌”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塔蒂尼与“合成音”。

【答案】(1)人物简介:

,巴罗克末期和古典主义前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作有42塔蒂尼(G •Tartini , 1692~1770)

首小提琴奏鸣曲135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0首三重奏等。

(2)艺术成就:

,当时被作曲家本人称为“第三音”①1714年发现“合成音”(resultant tones)(tsrzo suono)。

合成音又分“差音”(differential tone )与“合音”(summation tone )两种,前者由塔蒂尼发现,后者被黑尔姆霍茨(Hehnhohz )解释。差音的振动频率为两音之差,合音的振动频率为两音之和。例如g 和c 以强音量发音,两音的差音为11;两音的合。差音与合音均以纯律为准,差音在小提琴和音为

管风琴上较容易听出来,合音则较难被辨认。

②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开提琴技术艰深发展之先河。

7. 简述施托克豪森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施托克豪森(k.Stockhausen , 1928~),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协助艾默特在科隆广播电台的电子实验室工作,主持德国达姆斯塔特现代音乐讲习班,促进了二战后由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开创的德奥现代音乐的发展,是现代音乐的积极宣扬者。

(2)代表作品

①电子音乐:《麦克风I 》《麦克风II 》《国歌》《少年之歌》。

②管弦乐:《群》。

③重奏:十件乐器演奏的《点对点》,木管五重奏《速度》。

④打击乐独奏:《周期》。

(3)艺术成就

①主持德国达姆斯塔特现代音乐讲习班,为电子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子音乐作品《麦克风I 》和《麦克风II 》,以及用少年朗诵《圣经》的声音创作的电子音乐《少年之歌》等,使他成为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

②管弦乐作品《小组》是一部为三个乐队与三个指挥而写的传统器乐曲,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宽了音乐的表现空间,是20世纪管弦乐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

③作为一个勇于探索与创新的作曲家,他是追求绝对自由和神秘主义音乐的典范。用不同手法和理念创作每一部作品,不确定因素成为他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打击乐独奏作品《周期》允许演奏者从任何一页开始,再兜同开始处,每次演出都不同; 作品《金屑》中没有任何事先明确决定的因素,甚至连乐谱都不用,作曲家只对演奏者作一些提示,要求演奏者独居、沉默、挨饿四天后再演奏; 《瞬间》追求声音表现的多样形式; 《遥感音乐》融合了不同文化属性的音乐,把各

国的音乐组合在一首作品中而成为一首“带有地球特色”的音乐。

8. 什么是有量记谱法?

【答案】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在《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标明音的长短的设想,促成了“有量乐谱”的产生。“有量乐谱”(mensural notation)使纽姆谱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现了长短不同的四种黑头音符,即长方形的倍长音符(

旗形的长音符()、方形的短音符()、菱形的倍短音符()、)。15世纪时,线谱逐步

,增加了三种有符杆和符尾)

)和微音符()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五线谱的定型为五线谱,并变黑符头为白符头(的短音符:小音符()、倍小音符(就是由这些音符的形式转换而来。

至于节奏和节拍的问题,需注意12世纪时出现的小节记谱法。在宗教观念中,“3”被看做一个完美的数字,因此,三拍子是唯一能被接受的节拍,直到14世纪中期,二拍子才在记谱法和音乐理论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