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5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史论中国新闻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工人》

【答案】《中国工人》是国共合作后出现的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一份。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起初刊期不定,后为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中国工人》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2. 《新华日报》

【答案】《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

3. 《海瑞罢官》

【答案】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了《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4. 《新生报》

【答案】《新生报》是台湾省政府的机关报,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创刊,是当时台湾各报中读者面最宽、订户最普及的一份报纸,内容多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为重点,1949年成立新生报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南部版更名为《台湾新闻报》单独发行。

5. 《湘学新报》

【答案】《湘学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设有掌故学(后改为时务学)、史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锰先后担任主编。

6. 《前锋》月刊

【答案】《前锋》月刊是中共中央创办的机关刊物,1923年7月由中共中央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为避免当局的注意,假托在广州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如它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但是,它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7. 洋旗报

【答案】“洋旗报”是指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上海租界沦为孤岛以后,上海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十,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8. 练笔运动

【答案】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答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革命派的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逐渐取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主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引进和极力鼓吹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如秋瑾就把她所办的报纸称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师团”。基于这种认识,革命派报刊把揭露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卖国虐民作为其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

②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这一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均承认自己报纸的党派性,自称“党报”,但革命派更坦率,还称之为机关报。他们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为榜样,自觉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纲领和主张。

③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胡汉民也提出革命报纸通过言论制造舆论的过程。而在制造舆论的过程中,孙中山更强调要“言论一致”,具有“恒心”。

④党报重视民意。

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如“民报’夕、“国民”、“民呼”、“民吁’,、“民立’夕、“民声”等。他们甚至认为:“记者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承认其为代表者。”党报应该反映人民意愿、代表平民利益,是“社会公器”和“国民代表”。

10.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答案】戈公振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是第一部全面沦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的原文。当然,受条件限制,《中国报学史》难免有史料不准确及其他疏漏之处。

11.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答案】(1)《救亡日报》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①《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是卜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实际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但在名义上为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于1937年11月21日在上海出版了最后一期后宣告停刊。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迁至广州后复刊,至10月21日因日本占领广州而再度停刊。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再度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②《救亡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

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2)《抗战》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