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蒙太奇
【答案】蒙太奇是指根据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逻辑以及观众的收视心理,将前期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既定的构思组接起来。英文名称Montage ,来自法文Monter (组接),最初是建筑学术语,意为组合、构成、装配。早期电影严格来说没有蒙太奇,一般认为是美国导演大卫·沃克·格里菲斯是第一个自觉使用蒙太奇的人。蒙太奇既作为一种画面组接剪辑技巧存在,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影视美学的思维观念,贯穿于创作活动从构思选材到拍摄制作的整个环节。
2. 《华商报》晚刊
【答案】《华商报》晚刊是一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该报创刊于1941年4月8日,日出对开一大张,在廖承志的主持下,由邹韬奋、茅盾、范长江、夏衍、乔冠华、金仲华、胡仲持等7人筹办,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2月12日停刊,仅出版了8个月。《华商报》在宣传上以团结抗日为宗旨,创刊开始即连载邹韬奋撰写的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3个月内共发表70余篇。
3. 《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宗旨是“开风气,墉民智,艳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自1916年至1926年,由王那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4. 拉里·金
【答案】拉里·金是美国著名主持人,有“世界最富盛名的王牌主持人”之称。他是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以主持电台脱口秀著称。1985年,CNN 聘请他担任节目主持人,开播了“拉里·金现场”节目。这个节目成为了CNN 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拉里·金的卞持特点直接、有人情味、随机,提问方式单刀直入,‘针见血,又温文尔雅,注重受访者的感受。他一共为有线电视新闻网录制6000多次访谈,访谈嘉宾包括历任美国总统、国内外政治人物、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和无数普通人。
5.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在上海《国民日报》仟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兀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 《澳门日报》
【答案】1958年8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7. “四社”
【答案】“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8. 《工人周刊》
【答案】《工人周刊》是一份工人报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迁至郑州出版。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因受军阀政府迫害,多次停刊,终刊时间不详。该刊反映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的高潮,反映了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它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二、简答题
9.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报界之奇才”,黄远生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他创造
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一一新闻通讯。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夕,故称“远生通讯”。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如下特点:
(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黄远生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他的新闻通讯所报道的大都是重大政治新闻,或是人们欲知而不得知的内幕新闻。如:《陆总理演说后之政界》、《借款里面之秘密》、《政界小风潮零记》、《闷葫芦之政局》等。由于他是留学生,又曾在前清做过官,对当时政界情况比较熟悉,所以他的采访活动非常活跃。他经常出入于政府要害部门,周旋于上层人物之间,访难访之新闻,取独家之报道。
(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黄远生在进行新闻通讯的写作上,对新闻背景、事件内幕的挖掘与分析,常入木三分。如袁世凯上台不久,就向英法等六国银行借款六亿元,以盐税作押,以监督中国财政为条件。黄远生写了《借款内脉之解剖》,把六国大借款放在整个世界列强角逐的背景下,用大量材料揭露英、法、德、俄、比、日六国幕后的交易活动以及对袁世凯政府的软硬兼施,最后得出结论:六国大借款反映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利益的争夺,关系到中国政权是否独立,国土能否不被人瓜分的问题。迫于国内反对借款的强大声势,袁世凯政府不得不同六国重开谈判,条件稍作改变。事后,黄远生又写了《最后借款之命运》,报道了修改条件的几次谈判内幕,逐条剖析所修改的几个条件,指出在堂皇的字句下所掩盖的本质问题:“何有改良? 越改越恶耳。岂止越改越恶,虽谓国家之命运将断送于此最后之借款,可也。”
(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他的通讯大多涉及政坛人士,对他们的描绘生动形象,于诙谐中透出犀利。其代表作《外交部之厨子》,从一个余姓厨子的个人经历,写出了世态的复杂、官场的腐败和革命的不彻底等。
总之,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10.简述中国报刊政论文体的特色。
【答案】王韬在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和从事报刊政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这一崭新文体的创立对刚刚出现不久的中国近代报刊意义重大。其政论文特色如下:
(1)及时论述时政。王韬主编《循环日报》的十年间,国内外所发生的时政大事,他都一一加以论述,评价其措置,褒贬其得失,使报刊政论文章以战斗的姿态介入国内外政务大事之中,增强了报刊影响舆论的政治作用,提高了报刊的政治地位。
(2)广泛的政论内容。王韬政论文的内容,既有国政大事、洋务外交,还有读书随感、新书序跋,不仅如此,他还将友人的送迎、学校的创办都作为政论文章的内容。
(3)系统的中心思想。王韬的政论,每篇都各有主题,串联起来又形成系统的中心思想。王韬报刊政论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变”。但他的“变”是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的“变”。这也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基本特点。
(的战斗的政论文风。王韬的政论文章问世后,即以战斗的文风,一扫统治文坛让人窒息的时文气息,使读者如闻韶乐,精神为之一振。王韬的政论文篇幅短小、内容集中、观点鲜明、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