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2. 天人感应
【答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 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3.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4.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5. 史墨论“物生有两”
【答案】史墨论“物生有两”是指晋国哲学家史墨认为事物皆存在相反、相成两个方面。春秋时晋国史官史墨在评论鲁国季氏赶走鲁昭公之事时指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史墨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认识到在生长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存在两个对立面。矛盾的对立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通过斗争来实现相互转化的关系。
6.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8.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二、简答题
9. 周敦颐的人性论是什么?
【答案】(1)诚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即“诚”。周敦颐对“诚”的规定,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①“诚”是万物性命之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之中。
②“减”是“寂然不动”之体,“神”是“感而遂通”之用。
③“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正是这种本质的体现,因而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2)刚柔中和
周敦颐同时也提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己矣”。刚柔是用来描述人的气质的词汇,在他看来,人的气质有刚柔之分。刚善是好的品质; 刚恶则为不好的品质; 柔善是好的品质; 柔恶则为坏的气质,只有中是理想的人格状态。因为人的气质不齐,所以圣人立教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刚柔之恶,刚柔相辅而达到中的状态。气质之性的概念虽然不是周敦颐提出的,但是他的提法隐含了气质之性的概念,所以受到以后的理学家的重视。
(3)无欲故静
周敦颐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认为“无欲故静”。“静”就是安定、安宁,而“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10.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 胜义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