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尚同
【答案】尚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主张的“上同于天子”的秩序观。“尚”通“上”“同”指同一或统一。墨子认为,在没有“正长”的原始时代,人们以自己的是非为各自的标准,故“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导致社会混乱。
①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要求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做到“上同而不下比”。这样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统一判断是非的标准,社会才能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他又认为,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十天”即尚同的最高标准是“天志”。否则,天子公侯就无是非标准,最终无法达到尚同的目的。
2.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3.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 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 “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4.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
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5. 卮言
【答案】“卮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 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 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 卮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6. 道尽稽万物之理
【答案】道尽稽万物之理是指万物的“理”各不相同,而“道”却是完全适合于万物的理。韩非运用“道”和“理”的观念,来说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他指出每一具体事物都有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称为“理”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的; 而“道”则是各种理的总称,是普遍的。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又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解老》)也就是说理是具体事物间的区分与界限,即具体规律。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规律,也就是“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7.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答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在张载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用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本来是用来表示卦象所表达的义理和纷繁复杂的卦象之间的关系。认为理和象是不可分的,理是象之理,象是理之象。二者是显微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提法应用到理事关系上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理可以看做事物的本质,是至微的; 事可以看做感性的现象,是很显著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8.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案】“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费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费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抨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赞确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倾向。
二、简答题
9. 试述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原因
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战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是对秦王朝穷兵默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
③汉初,有远见的统治者对其大力推动。
(2)影响
汉初,黄老思想大行其道,对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昌盛局面。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成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0.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和范畴有哪些?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问题
①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其中还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如理气问题还可以衍生出理气先后、理气强弱、理气同异、理气动静等问题。
②理学道德实践中的诸多修养功夫,如存心养气、戒慎恐惧、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等问题。 ③虚与气、太极阴阳、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诚、仁、乐、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问题。
(2)主要范畴
①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是通过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因此构成上述主要问题的概念范畴就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比如理气问题是通过对“理”与“气”的讨论来表达的。
②同一思想家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因此理学的一些概念都包含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而又比较容易棍淆的概念是理、气、心、性。对于具体讨论的概念,需在上下文中具体理解其意义。
11.简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指阴阳相互转化,展现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其中蕴含量变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