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2.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3.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4.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5.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

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6.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7.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8.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简答题

9. 简述董仲舒的五行学说。

【答案】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1)“五行”的出处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

(2)五元——金、木、水、火、土

①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

董仲舒把五行抽象成五种物质属性,指出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元”构成了客观世界,这五种“元”不断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变化。这

五种“元”的相互对立、依存、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董仲舒所定的五行顺序与《洪范》所定的不同。他定的顺序是:木为第一,火为第二,土为第三,金为第四,水为第五。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称为“比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称为“间相胜”

②用阴阳运行解释四季变换

同阴阳家一样,董仲舒也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春季与东方,火主管夏季与南方,金主管秋季与西方,水主管冬季与北方。土主管中央并扶持木、火、金、水的运行,他用阴阳运行来解释四时变换。

(3)三纲五常

董仲舒进一步把阳尊阴卑的理论应用于社会,推导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董仲舒赋予五行以道德含义,指出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五常和五行是相互结合的,即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央的土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哲学的内容与结论也在于此。

10.《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案】《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意义。

①体大。体即为本体,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

②相大。相即为形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

③用大。用即为功用,谓由此能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为诸佛菩萨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

(2)一心二门

二门是一心演生万法时的逻辑全过程和变化现象。谓一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清净,称为“心真如门”;

②二是污染,称为“心生灭门”。

除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起信论》还指出了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四信五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成佛。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的影响,其中对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影响尤其显著。

11.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