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953传播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组织内传播一般有哪些渠道?

【答案】组织内传播的渠道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对其具体阐述如下: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指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①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之习。

②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③上行传播,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 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交流的信息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的自由话题。②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③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由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2. 在哪些问题上可以用电视去缩小知识沟?

【答案】在消除知识沟方面,电视有其独到的作用。电视即使不能完全消除知识沟,至少也能抑制知识沟的扩大。在以下方面,可以用电视缩小知识沟:

(1)与人们切身利害有关系的事情上

电视节目涉及与人们居住的社区有切身利害关系时,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的这类观众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层次和高社会经济地位层次中都有,这类问题通过电视可以缩小知识沟。

(2)涉及政府和民主的问题上

这些问题一般是引起社会各个阶层强烈关切的议题,电视可以让政府活动更加公开、透明。让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足够的接触信息的机会,这类问题上电视能够缩小知识沟。

(3)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

在复杂议题,如能源议题上,富裕者可能会从一种媒介(报纸)获知信息,而尚不富裕的人一般不会去专门翻阅期刊去弄懂这些问题。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电视对公众进行解释。低收入有能力和可能去收看,高收入也不用去寻觅其他的渠道,所以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电视缩小知识沟。

3. 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音区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责,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

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

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4)形成共识

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等,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4. 简述影响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碎化是个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某一特定媒体(如一份报纸、一个频道)所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逐渐被“稀释”。

(2)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 第二是技术先进性; 第三是政策许可。受众差异性与消费需求的丰富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先进性则决定着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内容找到传布渠道的可能,这两者构成受众碎化的潜在现实,潜在现实性变为现实则视政策许可而定。

①受众差异性与需求的丰富性

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职业、收人等)衡量。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选择性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避开不合他们口味的内容而去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则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媒介。这两个理论实际上都认为受众消费媒介产品时有自己的偏好,且都偏好符合自己口味、能满足自己需要的选项。受众偏好是个难以详尽追索其形成原因的变量,但一般认为,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特征与其消费偏好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受众差异性大,则意味着受众偏好多样化程度高,受众消费需求丰富。

②技术先进性与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受众差异性只规定了消费者需求的丰富性,媒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则要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传布渠道的密织性。以电视为例,在只有广播电视技术的情况下,频谱资源稀缺,只有有限的几个频道,即使所有频道24小时运转,也只能传输那些满足“最小公分母”普遍需求的节目。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技术的出现,频道资源由短缺变得富足起来,可用的传布渠道激增,满足消费者独特需求的节「亦可通达受众。同样道理,信息技术落后时,信息传布渠道稀少,许多受众个性化的媒体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传布渠道密织,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亦可得到满足。

③政策许可与碎化现实

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在信息渠道上传布亦离不开政策许可的规制。这里所言的规制既包括对内容的规制,又包括对渠道的规制。譬如不许传布不良信息等属于对内容的规制,中国印刷媒介的刊号登记制度、电子媒介的特许证等则是对渠道方面的规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承载着信息的渠道将有着各种特殊需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受众呈现出碎化图景。

5. 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对新闻媒介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媒介形态与功能的不断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和文字得以发明,这促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变革,即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进行编码并传布久远。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简便的载体,并为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电子媒体的诞生,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升。随着卫星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人类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间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技术在媒介演进中的角色。应该承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要素,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人类不断改进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媒介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人类控制和传播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