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答案】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自传体记忆测验(AMT )

自传体记忆测验是研究自传体记忆常用的方法,通常给被试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一些亲历事件。

自传体记忆测验的一般过程:在计算机屏幕逐个呈现一系列线索词并由实验者大声朗读。要求被试在30秒以内针对每个线索词报告一项亲历特殊事件,该事件应该有具体时间、地点并且历时少于1天。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报告,同时也进行录音。

(2)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

这种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不给予线索词只是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析总结。Wang 和Conway (2004)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文化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记忆发生的时间以及性别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2. 什么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答案】(1)自变量混淆的定义

自变量棍淆是指由于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

(2)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应从刺激的控制方法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两方面进行考虑。

①刺激的控制方法

a. 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b. 检查点的确定,对于连续的自变量,所选检查点的数目要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一般为3~5个。

c. 自变量的范围,对于连续的自变量,选择检查点的范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 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②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a. 用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b. 用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c. 用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d. 用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

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3.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上。

【答案】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由于是在个体知识经验引导下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因此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它制约着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故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到较高阶段加工输出的制约与影响。

(2)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这种加工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因此,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这种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加工过程中较低阶段的结果不受较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下而上加工也是不够的。因为在没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 同时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也是较慢的; 此外,单是自下而上加工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当非感觉的刺激信息越多时,个体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 相反,当感觉信息较多时,自下而上的加工往往占优势。

4. TuIving 关于记忆系统的观点是怎样的?

【答案】Tulving 提出了记忆的多重系统,他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在解释他的实验结果时,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的功能。

(1)实验程序

Tulving 等人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针对这些单字连续进行两次补笔测验。有时候这两次补笔测验提供的缺笔字是相同的,有时候这两次补笔测验提供的缺笔字有很少一点的重复。

(2)实验结果

在两次连续测验中,使用相同的缺笔字使两次测验结果高度相关; 而在两次连续测验中,使用稍有重复字母的不同缺笔字使两次测验结果无关或相关为零。

(3)对启动效应代表知觉表征的解释

①头脑中接通有关信息从而产生启动效应的通路是不灵活的、非常特异化的。

②启动效应代表着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的痕迹,但它可能包含单字的多重分布的表征,每一重表征的唤起都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线索来实现的。

5. 简述实验心理学在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答案】以人类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主要有: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研究的目的、程序以及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内容。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已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和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小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小良反应。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被试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因为即使是最填密、危险程

度最小的研究计划都可能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所以研究者应当随时准备向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

(4)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小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

6. 斯滕伯格如何运用加因素法证明了短时记忆信总提取过程中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答案】斯滕伯格通过“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这一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典型实验,证明了记忆信息提取过程中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1)实验的一般程序

,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

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

(2)实验步骤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滕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所花的时间更长,而且该因素对不同大小记忆表的影响相似,即记忆表的大不仅改变y 截距,而不改变直线的斜率,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第二阶段,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问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他假定对应于不同大小记忆表的余下三个阶段的反应时间是不变的。

,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第三阶段,分别计算Y 反应(肯定反应)与N 反应(否定反应)

都是N 反应时长于Y 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