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二级准备金(secondaryreserves )

【答案】二级准备金又称为二级储备,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及同业短期拆借等。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会保留一定的准备金,二级准备金是这种准备金的一种。二级准备金的特点是能够迅 速在市场上出售并进行贴现,或者能够立即收回,因而流动性很强,仅次于一级储备。同时,通过持有这些资产,商业银行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在盈利性方面要优于一级储备。这样,除了一级储备之外,还有二级储备可以 随时应付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便有了更高的保障。

2. 《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

【答案】巴塞尔协议是由巴塞尔银行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国际问银行监管的协议。该委员会成立于1974年12月,由设在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发起,十国集团(美国、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日本)及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的高级代表组成。1975年9月,该委员会签署了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即《对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该协议于1978年实施,1983年修订。该协议对海外银行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其监管的重点是现金流量和偿付能力。1988年7月,该委员会颁布了第二个巴寨尔协议,即《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清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这是统一国际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国际监管条例。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程度的比率。 由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各种相关标准、原则和文件,已形成“巴塞尔协议体系”,成为各国银行普遍认可的准则。1999年6月,该委员会又提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草案;2001年1月,公布了该草案第二稿;2003年4月,公布了第三次征求意见稿。新协议草案以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市场纪律为三大要素,体现了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一步强化了监管的标准和手段。

3. 无担保债务(unsecured debt)

【答案】无担保债务是指没有抵押品或者第三人担保的债务。由于贷款人不掌握抵押晶,因而信用贷款风险较大,故利息较高。商业银行只是有选择、有条件地对那些与银行业务往来密切,同时资信可靠、经营状况良好的客户提供此类贷款。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和稳定客户,密切与客户的关系,以扩大商业银行其他业务范围和规模。

4. 以汇率为指标(exchange-rate targeting)

【答案】以汇率为指标也称为钉住汇率,是一种有助于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策略,是使用有

力的名义锚来保证物价稳定。它的形式可以是,将本国货币的价值固定于黄金等商品,也可以是将本国货币的价值同美国等通货 膨胀率较低的大国货币固定在一起。

5. 金融市场

【答案】金融市场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它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二是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三是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

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资金的利率能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资金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迅速、合理地流动。金融市场作为货币资金交易的渠道,以其特有的运作机制使千百万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汇成巨大的资金流推动和润滑着商品经济这个巨大的经济机器持续地运转。金融市场还以其完整而又灵敏的信号系统和灵活有力的调控机制引导着经济资源向着合理的方向流动,优化资源的配置。在金融市场上,价格机制是其运行的基础,而完善的法规制度、先进的交易手段则是其顺利运行的保障。

6. 外汇干预(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

【答案】外汇干预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介入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的变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3年期间,世界经济是在固定的美元汇率体系下运行的。各国的中央银行经常通过买卖外汇等干预措施,使汇率维持在 国际协定的水平上。1973年后,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各国的中央银行为了缓和汇率的 波动,也往往进行外汇干预。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也需要外汇干预。

二、简答题

7.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案】(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共有四个, 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际收支赤字。 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

求减少, 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固有的矛盾, 货币当局只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可能达到所有目标。可能的选择是:①侧重统筹兼顾, 力求协调;②侧重于权衡或选择, 使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具体的目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政策认识的深化程度。

(3)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但是, 货币政策应选定怎样的目标问题, 我国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

①单一目标论。这又可分为两种相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至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 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 主张用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经济起飞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即强调经济增长应摆在首位。

②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 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强调他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 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 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 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即在稳定中求发展。如果不能兼顾, 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③多重目标论。鉴于货币政策涉及面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 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又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方面, 即目标不应是双重的, 而应是多重的。

8. 结合IS-LM 曲线简要说明, 如果政府在増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又伴之以松动银根的政策, 将可能对均衡的收入、利率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IS-LM 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増加财政支出属于积极地财政政策, IS 曲线将向右移动, 同时伴以松动银根的政策, 即同时伴以宽松的货币政策, 那么LM 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下面三个图示中, 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 纵轴代表利率(r )。

第一种情况:

图1 第一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当增加财政支出时, IS 曲线将向右移动至

松动银根时, LM 曲线将向右下方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