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金融90分,公司财务60分)[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操作目标
【答案】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选定出来用于反映货币政策实施进度的指标, 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 并能够借这些指标观测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通常认为中介指标的选取应符合如下一些特点:
(1)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能够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可测性(Measurability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概念清晰, 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 便于定量分析。
(3)相关性(Relatedness to Goal)。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 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联动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能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4)抗干扰性。是指中间目标不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
2. 自然失业率
【答案】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3. 物价总水平(aggregate price level)
【答案】物价总水平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在经济数据中,经常使用两种物价总水平的指标。第一种是GDP 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它等于名义GDP 除以实际GDP 的商。一般而言,用物价指数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将基年的价格水平定义为100。另一个常用的衡量物价总水平的指标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通过给一个典型的城市居民在某一时期(例如一个月)所购买的一揽子商品和劳务定价得到的。作为度量物价总水平的指标,不管是CPI , 还是GDP 平减指数,都可以用于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这个结果可以用
名义量值除以物价指数得到。
4.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
【答案】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内容所做的具体解释是: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的统计表, 它表明:①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在商品、劳务以及收入方面的交易;②该经济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余地区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的变化和其他变化;③从会计意义上讲, 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性转让和对应项目。
首先, 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它是一定时期(如3个月、半年、1年)内一国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总和。其次只有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交易才能被包括在国际收支范围内。正确理解居民与非居民的涵义对于理解国际收支非常关键。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一年以上的经济体, 否则, 该经济体就被称为该国(或地区)的非居民。最后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 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而所谓经济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转移。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切经济往来, 不管是有偿的, 还是无偿的;不管是使用本国货币, 还是使用外国货币;不管是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 均应列入国际收支范畴。
5. 浮躁情绪(animal spirits)
【答案】浮躁情绪是指影响消费者和企业支出意愿的乐观情绪或悲观情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引入了这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企业家做出投资决策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对投资的影响。企业家进行一项投资,往往不是理性地进行冷静周密计算之后做出决定,而是 一时受一种油然而生的乐观情绪影响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意到私人投资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估算,而且还受到企业家一时一地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二、简答题
6. 什么叫理性预期?它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答案】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相一致的预期。这意味着作决策的经济主体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确预期的,并可以获得一切有关信息,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根据某变量过去的量值来预期未来的量值,比方说去年物价比前年物价上升5%, 就认为今年物价也会比去年上升5%。
7.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中央银行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只能进行哪些选择?
【答案】(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后,
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一般保持不变, 按照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 工资上涨率可以由物价上涨率来替代, 这就得到了通常所说的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反向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所示。
图 菲利普斯曲线
比如说, 如果一个社会倾向于高就业, 将失业率控制在4%, 为此必然要增加货币供给量, 降低税率, 扩大政府支出, 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比如上涨率为7%, 组合的结果为图中的A 点。相反, 如果一个社会更偏好于物价稳定, 比如5%的物价上涨率, 为此必然要缩减货币供应量, 提高税率, 削减政府支出, 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増加;社会总需求的压缩, 又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比如升至10%的水平, 组合的结果为图中的B 点。
(2)中央银行面临的选择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四个政策目标之中既有统一, 又有冲突, 菲利普斯曲线便反映了其中两个政策目标,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中央银行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 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
①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如图中的B 点。这时中央银行以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 而牺牲充分就业这一目标。
②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如图中的A 点。这时中央银行以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 而牺
牲物价稳定这一目标。
③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相机抉择, 如A 、B 间的某一点。
8. 考虑在IS-LM 模型中给定收入水平来决定均衡时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
IS
:
LM
:
满足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均衡时的价格和利率的影响。
其中P 为价格水平, G 为政府花费水平, M 为货币供应水平, 函数c (y ), i (r , y )和(r ,; y )和